[发明专利]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580246.0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5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任佳;袁祖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水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氧装置,具体是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水箱加氧装置,具备一个供气泵和一个曝气头,曝气头是在其圆盘表面设置多个通孔,曝气头与供气泵之间连通,使用时,将曝气头置于水箱液面以下,然后利用曝气头出气,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但这种溶氧的效率很低下,由于空气与水的接触时间段,只有少数空气溶于水中,同时这种加氧装置会产生很大的水流扰动,造成水体浑浊,易于将沉淀在底部的杂质扰动到上层水体中,对水箱内的水生动植物极为不利,尤其对与个别观赏水箱来说,危害极大,沿着的水体扰动会造成水体中的鱼类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低成本的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可以减少水体的扰动,增加溶氧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包括电子充气泵,电子充气泵的出气端口连通有进气管,还包括放震管,放震管的上端封闭,放震管的下端开口,进气管从放震管的上端插入到放震管内部,放震管的上端连通有一个回流出气管,放震管内部设置有一个分气管,分气管的上端与进气管连通,分气管包括直段管和连接在相邻直段管之间的球管,球管的形状成球体,最上端的直段管与进气管连通,最下端的直段管连接有圆锥腔,圆锥腔的开口端面与直段管连接,球管上开有球面出气孔,圆锥腔表面开有椎面出气孔。
上述结构的设计原理为:电子充气泵通过进气管为分气管提供空气,空气进入分气管后,分别通过球面出气孔、椎面出气孔进入水体,水箱中的水先进入到放震管内部,由于放震管内部的水在空气的扰动下产生激流,空气不断的溶于水体中,由于有放震管的隔离作用,空气对放震管外部的水体不会产生影响,由于空气时从放震管下往上流动,使得在放震管内部的水体产生循环,水体先沿着分气管外壁向上流动,再沿着放震管内部流动,这样就可以将充分溶解有氧气的水体输送到放震管底部端口,最后进入水体。本发明利用球体结构的球管,可以使得水体和空气的流动路径为弯曲的线路,这样就可以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提高溶氧效率,同时利用圆锥腔的出气,使得空气从放震管区域环境流出,使得水体产生流动。避免只有放震管内的水体进行溶氧,防止外部环境的水体无法进入放震管内部。如上结构,可以减少水体的扰动,增加溶氧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优选的,所述球面出气孔的位置位于球管远离进气管的下半部分球面上,可以使得空气斜向下射出,增加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空间。
优选的,放震管的下端连接有扩口喇叭管,扩口喇叭管的小经端与放震管的下端连接。有利于外部环境的水体进入放震管内部。
优选的,电子充气泵为脉冲式供气泵。
优选的,放震管内径面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凸出块。可以使得水体和空气的流动路径为弯曲的线路,这样就可以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时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低成本的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可以减少水体的扰动,增加溶氧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圆锥腔区域的放大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电子充气泵;2、回流出气管;3、进气管;4、分气管;5、球管;6、放震管;7、球面出气孔;8、扩口喇叭管;9、圆锥腔;10、椎面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
电子式水箱加氧装置,包括电子充气泵1,电子充气泵的出气端口连通有进气管3,还包括放震管6,放震管6的上端封闭,放震管6的下端开口,进气管3从放震管6的上端插入到放震管6内部,放震管6的上端连通有一个回流出气管2,放震管6内部设置有一个分气管4,分气管4的上端与进气管3连通,分气管4包括直段管和连接在相邻直段管之间的球管5,球管5的形状成球体,最上端的直段管与进气管3连通,最下端的直段管连接有圆锥腔9,圆锥腔9的开口端面与直段管连接,球管5上开有球面出气孔,圆锥腔9表面开有椎面出气孔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02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