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2301.X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6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徐微;邵宗慧;申林;周江文;李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王凝;张波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联合 分离 吸附 反应器 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吸附法是一种基本的水处理方法,可去除一些物理、生物、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物质,如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色度、一些有害的非金属离子等,被广泛应用于饮水净水工艺、污水深度处理及工业废水处理。目前吸附法所采用的反应器主要为固定床反应器等。普通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若吸附剂粒径过小则容易产生吸附剂流失、滤层水头损失大、滤层堵塞等问题,因此吸附剂粒径不宜过小,这样便限制吸附容量的发挥,此外固定床反应器对配水均匀性要求较高,吸附剂与水之间的传质作用差,固定床反应器吸附剂饱和后再生、更换吸附剂的工程量较大。流化床反应器可以解决固定床反应器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是普通的流化床面临吸附剂与水分离困难,水力负荷控制不当,造成吸附剂流失等问题,实际应用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用以改善吸附剂颗粒过小而随水流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所述反应器本体上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所述反应器本体的顶部设有吸附剂投加装置,所述出水装置的位于所述反应器本体内部的一端安装有用于过滤吸附剂的膜组件,所述反应器本体内纵向位于所述膜组件的下方设有空气扩散装置。
优选地,所述反应器本体内部纵向设有将所述反应器本体内腔分隔为回水腔和气水混合腔的隔板,所述回水腔和所述气水混合腔的顶部连通,所述隔板的靠近所述反应器本体下方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回水腔和所述气水混合腔的开口,所述进水装置与所述回水腔连通,所述吸附剂投加装置位于所述回水腔顶部,所述膜组件与所述空气扩散装置位于所述气水混合腔内。
优选地,所述空气扩散装置位于所述气水混合腔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气水混合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排出吸附剂的排放口。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反应器本体固定的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的管道泵,所述第一管路的自由端位于所述气水混合腔的底部,所述第二管路的自由端位于所述气水混合腔纵向方向的中部以上。
优选地,所述管道泵为叶片泵。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水腔的底部。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水腔纵向方向的中部以上。
优选地,所述管道泵为活塞泵。
优选地,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外部的恒位水箱,以及一端与所述恒位水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水腔连通的进水管。
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装置,包括吸附反应器,该吸附反应器为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
本发明提出的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通过设置膜组件,使得颗粒较小的吸附剂可以被膜组件隔离在吸附反应器内,因此可使用吸附容量更好的小粒径的吸附剂。同时由于空气扩散装置排出气体,与水共同作用在膜组件表面,使得膜组件一直处于被擦洗的状态,保证了膜组件表面不受污染,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由于膜组件中膜的截留作用,避免了吸附剂的损耗,节约了成本。在低水力负荷下实现吸附剂的流化状态,有利于减少反应器容积。由于该吸附反应器不存在膜组件堵塞的问题,因此无需反冲洗,吸附剂也可及时更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种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种内循环联合膜分离的吸附反应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反应器本体 11回水腔
12气水混合腔 13隔板
131开口 14吸附剂投加装置
15排放口 2进水装置
21恒位水箱 22进水管
3出水装置 31膜组件
4空气扩散装置 5循环装置
51第一管路 52第二管路
53第三管路 54第四管路
55管道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23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