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横流式脱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84563.X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3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龚惠娟;陈泽智;马怡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流式 脱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流式脱硫装置,可用于脱除沼气、垃圾填埋气、热解气等生物质气体中的硫化氢,属于气体污染物脱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沼气、垃圾填埋气、热解气等生物质气体是能源化利用废弃生物质的一种重要可再生能源,这些可燃气体在被利用之前需要进行净化处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脱除其中的硫化氢组分,以确保不会对锅炉、发电机等燃烧利用设备成腐蚀损伤。
在实际脱硫工程化应用中,湿式吸收法是常用的脱硫净化技术,在湿法脱硫系统中的主要设备是填料吸收塔。目前应用的填料脱硫塔基本立式塔器类型,即将填料在吸收塔内垂直叠放,为了保证足够的填料体积,使得吸收塔的高度较高。这种结构的塔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结构竖长,往往是在室外布置,使得在低温环境下(如北方冬季)容易形成结冰堵塞;二是由于其结构不稳定,需要在地面足够稳定的基础上安装,难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安装。这就要求能够开发出更具灵活性,可在室内、屋顶等场合内安装的脱硫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室内、屋顶等场合内灵活安装的横流式脱硫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填料脱硫塔结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横流式脱硫装置,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具有空腔的脱硫单元,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下部为储液槽,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中部具有填料层,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上部设有喷淋器,所述脱硫单元的一侧设有进气管、另一侧设有出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在脱硫单元壁面上位于储液槽的液面和填料层之间的位置上,所述出气管设置在脱硫单元壁面上位于喷淋器上方的位置上,相邻两脱硫单元中,前一个脱硫单元的出气管与后一个脱硫单元的进气管之间连接有气体连接管,相邻两脱硫单元的储液槽之间连接有液体连接管。
所述横流式脱硫装置中的最后一个脱硫单元的储液槽连接有富液槽,所述喷淋器的进液口连接有贫液槽。
所述喷淋器为莲蓬头或者喷淋管或者雾化喷嘴。
所述填料层中的填料是鲍尔环形填料或者球形填料或者马鞍环形填料。
所述脱硫单元为长方体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至少两个脱硫单元串联组成,含硫化氢的原料气由进气管进入到第一个脱硫单元的空腔中,脱硫液由喷淋器喷洒到填料层上,硫化氢气体与脱硫液反应后经出气管排出进入到下一个脱硫单元中,最终的净化气由最后一个脱硫单元的出气管排出,储液槽可用于收集喷淋的脱硫液,多个脱硫单元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卧式脱硫结构,在整体的卧式脱硫结构中气流的宏观流动方向为横向流动,在每个脱硫单元中形成气体下进上出、在填料层内与脱硫液进行逆向接触吸收的流动状态。由于本发明采用卧式结构,可方便的在室内、屋顶等场地中安装,极大地提高了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克服了现有技术填料脱硫塔结构不稳定、容易形成结冰堵塞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最后一个脱硫单元的储液槽连接的富液槽可将各储液槽中的脱硫液体收集起来。
进一步的,长方体结构的脱硫单元形状规则、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脱硫单元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横流式脱硫装置包括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具有空腔的脱硫单元1,脱硫单元1采用长方体结构,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下部为储液槽13,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中部具有填料层12,填料层12中的填料是鲍尔环形填料,脱硫单元内空腔的上部设有喷淋器11,本实施例的喷淋器11采用莲蓬头,喷淋器11的进液口连接有贫液槽5(图1中省略),所述脱硫单元的一侧设有进气管14、另一侧设有出气管15,所述进气管14设置在脱硫单元壁面上位于储液槽13的液面和填料层12之间的位置上,所述出气管15设置在脱硫单元壁面上位于喷淋器11上方的位置上,前一个脱硫单元的出气管15与后一个脱硫单元的进气管14通过气体连接管2连接,两个脱硫单元的储液槽13通过液体连接管3连接,最后一个脱硫单元的储液槽13连接有富液槽4(图1中省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未经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45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