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纺布原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无纺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4705.2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4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徐萌;张师军;杨芝超;李杰;初立秋;吕芸;白弈青;徐毅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23/16;C08F210/16;C08F110/06;C08K5/134;C08K5/526;C08K5/098;D04H3/14;D04H3/16;D04H3/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布 原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无纺布,其无纺布原料含有60-100重量%的聚合物组合物和0-40重量%的第一丙烯均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组合物含有:
(a)70-95重量%的结晶聚丙烯A,该结晶聚丙烯A选自第二丙烯均聚物和/或丙烯无规共聚物,以丙烯无规共聚物的总重量为基准,该丙烯无规共聚物含有97-99.9重量%的丙烯结构单元、0-1重量%的乙烯结构单元和0-2重量%的具有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结构单元,且乙烯结构单元和具有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结构单元的总含量为0.1-3重量%,以及
(b)5-30重量%的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以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的总重量为基准,该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含有60-92重量%的丙烯结构单元、8-25重量%的乙烯结构单元以及0-15重量%的具有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结构单元,
其中,在230℃、2.16kg下,所述聚合物组合物的熔融指数与所述结晶聚丙烯A的熔融指数之比为0.7-1.3,所述聚合物组合物在23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30-60g/10min;
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通过在具有高立构选择性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存在下用连续聚合法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结晶聚丙烯A为第二丙烯均聚物;所述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含有75-92重量%的丙烯结构单元和8-25重量%的乙烯结构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以平均粒径小于0.5μm的颗粒分散于所述聚合物组合物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丙烯均聚物在23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30-60g/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原料还含有抗氧剂,所述抗氧剂含有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所述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系抗氧剂,所述辅助抗氧剂选自亚磷酸酯系抗氧剂和/或硫代酯系抗氧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抗氧剂的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0.15-0.8重量%。
7.根据权利要去5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抗氧剂的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0.2-0.4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原料由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1)在第一烯烃聚合条件下,将第一单体a与具有高立构选择性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接触反应,并从接触反应后得到的混合物中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得到含有结晶聚丙烯A的第一混合物,其中,所述第一单体a含有丙烯以及任选的乙烯和/或具有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
(2)在烯烃气相聚合条件下,将第二单体b与步骤(1)得到的所述含有结晶聚丙烯A的第一混合物接触反应,得到含有结晶聚丙烯A和乙烯-丙烯弹性共聚物B的第二混合物,并从该第二混合物中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得到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单体b含有丙烯以及乙烯和任选的具有4-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
(3)将任选的第一丙烯均聚物、步骤(2)中得到的聚合物组合物以及任选的抗氧剂进行干混,将干混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烯烃聚合条件包括:温度为50-100℃,压力为1-8MPa,时间为30-180分钟;所述烯烃气相聚合条件包括:温度为50-100℃,压力为1-4MPa,时间为10-180分钟。
10.一种无纺布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无纺布原料采用纺粘法或熔喷法制成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原料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470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