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补强剂、PC/PBT合金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585026.7 申请日: 2014-10-27
公开(公告)号: CN105623029B 公开(公告)日: 2018-12-28
发明(设计)人: 邵静波;张师军;刘建叶;董穆;邹浩;尹华;吕芸;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8L13/00 分类号: C08L13/00;C08L23/16;C08L23/08;C08L9/02;C08K7/08;C08K3/30;C08K3/34;C08K3/26;C08L69/00;C08L67/02;C08K13/02
代理公司: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代理人: 吴大建;陈伟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复合 补强剂 pc pbt 合金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塑料合金,特别涉及一种复合补强剂和聚碳酸酯‑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合金。所述复合补强剂包括碱式硫酸镁晶须、橡胶和硅烷偶联剂。所述合金包括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上述复合补强剂。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复合补强剂的应用和所述合金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合金,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补强剂和聚碳酸酯-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合金。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与传统制造业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定型、切削以最终生产成品不同,3D打印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通过对材料处理并逐层叠加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

3D打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分层实体制造法(LOM),光固化成型法(SLA),选择性激光烧结法(SLS),熔融沉积法(FDM),三维打印法(3DP)。其中,熔融沉积法具有系统构造原理和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系统运行安全,无毒无味,适合办公室设计环境等特点,更能满足少量多样的最终产品制作与产品开发试验需求,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3D打印高分子材料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聚乳酸(PLA)两种。ABS属于力学性能较好的工程塑料,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定性好,韧性高,广泛应用于工业级别的3D打印,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冲击强度极好。缺点是打印时会有轻微的塑胶溶解味道;另外,ABS材料吸湿性大,需存放于干燥环境或密封包装。聚乳酸属于透明、半透明的3D打印材料,色彩艳丽,可做成半透明效果。打印效果光滑细腻,流动性好。天然植物原材料为玉米,不含有毒化学物质,生物降解环保。缺点是原材料品质要求高,不可再次利用或用再生或副产品代替会出现堵塞,力学性能差,尤其是易发生脆性断裂,极大地限制了打印物件的应用。

与这两种材料相比FDM工艺对成形材料的要求是熔融温度低、粘度低、粘结性好、收缩率小、刚性强。影响材料挤出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粘度。材料的粘度低、流动性好,阻力就小,有助于材料顺利的挤出。材料的流动性差,需要很大的送丝压力才能挤出,会增加喷头的启停响应时间,从而影响成形精度。

专利200910074854.3碳酸酯粉末的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材料其制备方法,这种材料主要包含有聚碳酸酯(PC)、苯乙烯类共聚物、ABS树脂、硫磺类表面活性剂等。混炼过程需要更高的长径比,对双螺杆的剪切力要求较高。

专利申请201110327473.9为一种环保无卤阻燃PC/ABS塑料粒子和制备方法及用途;是一种环保无卤阻燃PC/ABS塑料粒子和制备方法及用途,由65~70%的PC、15~20%的ABS树脂、10~15%的无卤阻燃剂、0.5~1.5%抗滴落剂组成,将称好的PC、ABS,无卤阻燃剂和抗滴落剂等,经过初混,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炼,充分混合,分散后通过模头进行挤出。经过水浴冷却后,切粒干燥,

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适用于FDM工艺的粘度低、流动性好,阻力就小,有助于材料顺利的挤出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复合补强剂,其包括碱式硫酸镁晶须、橡胶和硅烷偶联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橡胶选自羧基丁苯胶、羧基丁吡胶、三元乙丙胶、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和丁腈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硅烷偶联剂选自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硅烷偶联剂的牌号可以为KH550、KH530、KH560、KH56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50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