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87305.7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7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赵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永达 |
主分类号: | F24J2/30 | 分类号: | F24J2/30;F24J2/32;F24J2/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530233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量存储与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减少碳的排放、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中蓄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又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关键手段。现有被人们成功运用的蓄能技 术是在电力行业使用的“移峰填谷”技术,就是在用电低谷时,用多余的电通过扬水设备将 河流里的水提升到山顶等高处储存,在用电高峰时,再将山顶等高处储存的水释放到河流里 推动水轮机发电,这种技术蓄能效果好,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但建设这样的工程需要的投资 大并且应当具备特定的地理条件,而且针对的能源必须是电能。现有的另一种蓄能技术是以 热水为载体的太阳能热水器,它是利用一系列吸热管吸取太阳照射的热能将水加热,然后将 加热的水存储到热水器中保温,使用时直接将加热过的水从热水器中引出,这种蓄能技术也 是成熟的技术,但这种蓄能技术多是以小型太阳能热水器方式用于家庭,如果采用这样的蓄 能技术建设大型的太阳能蓄热、供热设施又需要占用庞大的地面空间。在有工业余热的场合, 也有用气态或液态工业余热通过循环来加热温室大棚的,这种方式可以替代一部分由其他设 备提供的热能,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但它毕竟是一种即时交换热能的方式,无法根据需要, 实现分阶段蓄热、放热。现有工业上采用的热交换器是为即时交换热量而设计的一种换热装 置,设备工作时,热量从一个器件转移到另一个器件,也无法实现蓄热、放热分阶段进行控 制。
在能源危机的当今,探索一种能够规模蓄热而且能够实现蓄、放热分阶段控制的新的蓄 能装置已迫在眉睫。目前,也有一些厂家在探讨以盘管式换热器为基本构架改造为能够实现 蓄热、放热分阶段进行控制的蓄热装置,然而,这种蓄热装置不但设备体积大、管路阻力大、 制造成本高,而且蓄热效果不理想,难以在产业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新的蓄热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依据现有盘管式换热器改 造的蓄热装置体积大、管路阻力大、制造成本高、蓄热效果不理想、难以在产业上推广应用 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建设大型太阳能蓄热、供热设施需要占用庞大地面空间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蓄热装置,包括换热平板,所述换热平板内部一字型 排列微型热管,换热平板由蓄热箱体包裹,换热平板前后板面上贴合散热翅片,蓄热箱体内 部空隙处填充以石蜡为主体的蓄热材料,换热平板的取热端与放热管的取热面贴合并紧固, 换热平板的加热端与充热管的加热面贴合并紧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微型热管的孔径在0.3~2.5mm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石蜡为主体的蓄热材料中含有铜纳米粉。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翅片为铝制板材挤压成型的翅片,所述放热管与 充热管均为铝材挤压成型的通透管。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方案,在所述换热平板的加热端与充热管相互接触的表面涂覆导 热硅脂,在所述换热平板的取热端与放热管相互接触的表面涂覆导热硅脂,在所述换热平板 与散热翅片相互接触的表面涂覆导热硅脂。
本发明在采用换热平板作为传热核心部件、采用石蜡作为相变蓄热材料后,蓄、放热效 率达到96%;本发明在采用纳米技术对相变蓄热材料石蜡进行改性后,蓄、放热性能进一步 得到保证;本发明采用散热翅片后,换热效果得到增强;本发明在所述换热平板的加热端与 充热管相互接触的表面、换热平板的取热端与放热管相互接触的表面、换热平板与散热翅片 相互接触的表面分别涂覆导热硅脂后,换热效果进一步得到保证。本发明可方便地实现蓄热 和放热的分阶段控制,充放热过程中换热流体流动顺畅,所受阻力远远小于盘管换热器中换 热流体所受的阻力,同时本发明形成的产品结构简单、紧凑,蓄热密度大、整体温度均匀、 操作控制方便,不仅如此,本发明的产品还可方便地进行串联、并联组装,从而形成各种规 模的蓄热集成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蓄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蓄热装置中散热翅片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蓄热装置中散热翅片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蓄热装置中放热管部分的横断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蓄热装置中换热平板的立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永达,未经陆永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73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