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发涡桨飞机供输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87394.5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0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阳;牛量;李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37/00 | 分类号: | B64D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发涡桨 飞机 输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供输油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双发涡桨 飞机、燃油箱为左右对称的整体结构油箱的供输油系统。
背景技术
燃油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在飞机所有运行条件下,按发动机要求 的参数持续地向其供油。为了保证供油性能,需要燃油转输子系统持 续地将燃油从转输油箱输往集油箱。目前运输类飞机供输油系统普遍 采用供油泵为引射泵提供引射动流从而实现燃油转输,对于双发涡桨 飞机,由于发动机入口压力较低,导致供油泵无法提供足够压力给引 射泵,无法采用此种供输油系统方案。因此,需要一种既可满足燃油 转输与除水功能,同时具有高可靠性、较轻重量、较低成本的供输油 系统方案。
发明内容
一种双发涡桨飞机的供输油系统,本供输油系统的设计基于运输 类飞机普遍采用的整体油箱,按照典型燃油系统设计方案对燃油箱进 行油箱划分。包括供油泵1、输油泵2、引射泵3、集油箱4、转输油 箱5、供油交输阀6,供油泵1安装在集油箱4中,输油泵2和引射 泵3安装在转输油箱5中,其特征为:所述的飞机供输油系统还包括 平衡隔离阀7、输油隔离阀8、平衡连通管路9和输油连通管路10;
集油箱4中的供油泵1通过管路与各自的发动机连接,将两侧的 供油管路连接在一起,在两侧供油管路之间安装有供油交输阀6;
输油泵2与引射泵3的入口通过输油管路连接在一起,两侧输油 泵2通过输油连通管路10连接,在输油连通管路10上安装有输油隔 离阀8;
两侧转输油箱5通过平衡连通管路9连通,在平衡连通管路9上安 装有平衡隔离阀7。
该发明的优点效果:
该发明可满足双发涡桨飞机供输油与除水要求,同时该方案在保 证供输油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输油系统简化,有效降低了燃油系统 重量与成本,适合于在重量敏感和成本敏感的涡桨飞机上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其中:供油泵1;输油泵2;引射泵3; 集油箱4;转输油箱5;供油交输阀6;平衡隔离阀7;输油隔离阀8; 平衡连通管路9;输油连通管路1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发明示图说明本该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该发明是 在左、右转输油箱5内分别设置输油泵2为引射泵3提供动流实现燃油 转输,同时,将两侧的输油泵通过管路连接并用输油隔离阀8隔离, 当一侧输油泵失效时,打开隔离阀可实现单侧输油泵向两侧油箱引射 泵提供动流实现双侧油箱燃油转输,使集油箱4中燃油保持高油面, 保证发动机供油。此外,设置一条转输油箱连通管路9用于平衡单泵 输油引起的燃油不平衡,该管路可通过关闭平衡隔离阀7保证两侧油 箱的独立性,且仅对转输油箱进行燃油平衡,避免全机燃油泄漏的发 生。该供输油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集油箱4中的供油泵1通过管路与各自的发动机连接,将两侧的供 油管路连接在一起,在两侧供油管路之间安装有供油交输阀6;正常 情况下,两侧集油箱4通过各自的供油泵1向对应的发动机供油,当一 侧供油泵1或发动机故障时,可打开供油交输阀6实现单侧集油箱4向 双发供油或两侧集油箱4向单发供油;
输油泵与引射泵3的入口通过输油管路连接在一起,两侧输油泵2 通过输油连通管路10连接,在输油连通管路10上安装有输油隔离阀8; 正常情况下,两侧转输油箱5中的输油泵2向各自的引射泵3提供引射 动流,从而将燃油由转输油箱5输送至集油箱4;当一侧输油泵2故障 时,打开输油连通管路10上的输油隔离阀8,由另一侧的输油泵2为两 侧引射泵3提供引射动流,从而实现燃油转输;
两侧转输油箱5通过平衡连通管路9连通,在平衡连通管路9上安 装有平衡隔离阀7。在单侧输油泵2为两侧引射泵3提供引射动流的过 程中,会导致两侧转输油箱5燃油不平衡,可以通过打开平衡隔离阀7, 实现两侧转输油箱5的燃油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73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