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9169.5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4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季小强;谢波;秦华平;谈昆伦;韦俊;陈丽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40 | 分类号: | B32B27/40;B32B27/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肖兴江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弹 芳纶双 轴向 编织物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布料领域,尤其是应用于各种工业防护服领域的芳纶纤维编织物,具体涉及一种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防弹复合材料是作战人员必不可少的生命防护装备,尤其是防弹复合材料的需求逐年递增。传统的芳纶纤维布由于芳纶纤维柔软度较高,容易变形,其生产、包装、运输过程比较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变形的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包括均匀排列的±45°双向纤维束,所述±45°双向纤维束层叠铺设,并且呈±45°交错设置,±45°双向纤维束之间夹设有一层PU膜,所述±45°双向纤维束均为大丝束芳纶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45°双向纤维束的密度比为1:1。
一种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45°双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
2)将均匀排列的±45°双向纤维束层叠铺设,所述±45°双向纤维束呈±45°交错设置,±45°双向纤维束之间夹设一层PU膜;
3)采用双轴向经编法将±45°双向纤维束编织成形;
4)编织成形后的编织物在卷布前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使得PU膜半熔化后与芳纶纤维熔合,最终得到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
所述±45°双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芳纶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处理采用加热辊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为130°。
进一步地,所述±45°芳纶纤维的密度比为1:1。
采用了上述的方案,±45°双向纤维束交错设置、层叠铺设,且±45°双向纤维束之间夹设一层PU膜,采用双轴向经编法编织成形后进行加热处理,使PU膜半熔化与±45°双向纤维束熔合,使得编织物不易变形,大大提高编织物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45°纤维束,2为-45°纤维束,3为PU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中,由于±45°双向纤维束是层叠铺设的,用实线表示+45°纤维束,用虚线表示-45°纤维束,+45°纤维束铺设在-45°纤维束之上,±45°双向纤维束上下铺设的位置关系并不局限于图1中所述的铺设方式,也可以是+45°纤维束铺设在-45°纤维束之下。
参见图1,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包括±45°双向纤维束,+45°纤维束1和-45°纤维束2分别均匀排列,均匀排列的±45°双向纤维束层叠铺设,并且呈±45°交错设置,±45°双向纤维束之间夹设有一层PU膜3,所述±45°双向纤维束均为大丝束芳纶纤维,所述±45°双向纤维束的密度比为1:1。所述PU中文名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PU是聚氨酯,PU膜即为聚氨酯薄膜,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
一种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45°双向纤维束分别均匀排列;
2)将均匀排列的±45°双向纤维束层叠铺设,所述±45°双向纤维束呈±45°交错设置,±45°双向纤维束之间夹设一层PU膜;
3)采用双轴向经编法将±45°双向纤维束编织成形;
4)编织成形后的编织物在卷布前经过加热辊加热,使得PU膜半熔化后与芳纶纤维熔合,最终得到不易变形的防弹芳纶双轴向经编织物;
所述±45°双向纤维束采用大丝束芳纶纤维。
所述加热辊的加热温度为130°。所述±45°芳纶纤维的密度比为1:1。
编织机对编织物进行编织,且编织好的编织物被编织机输送到加热辊处进行加热处理,加热辊的转动速度由编织机输送编织物的输送速度确定,只要编织机在运作,那么加热辊就始终保持工作状态,编织机停止运作时,那么加热辊就停止工作。加热辊的转速由编织物的输送速度确定,并且将加热辊的加热温度设成130°,加热辊以及加热温度的设置,保证了编织成形的编织物在经过加热辊时,编织物中的PU膜能够较好地实现半熔化,进而与±45°双向纤维束很好地熔合固定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宏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91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