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9380.7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9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潘龙;史幸群;马振杰;赵旭明;王永君;黄敏;谭晓莲;朱雅宁;张媛媛;史明;殷海峰;石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B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210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太湖 水域 植物保护 抗水浪防底泥淘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湖、江河领域的水面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主要是针对当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在水流湍急,风浪严重冲刷湖面水域时,如何防止水域内植物底部的泥土不被大浪所淘蚀,影响植物的生长,能够达到有效保护水面环境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太湖、江河内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强,目前太湖湖泊堤坝处的底部泥土,由于长年经大风大浪的冲刷,许多堤坝处底部泥土大量被水流带走,造成了植被难以生存的局面。后果是既影响太湖水面环境,又使湖面无法形成缓冲绿化带,从而使堤坝受水流的冲击力加大,容易造成堤坝底部泥土被掏空,严重时还会带来堤坝的损坏和坍陷,影响了堤坝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目前一些地方的水利部门为了解决堤坝的损坏和坍陷问题,通常是采用在堤坝水域底部钉上木桩,合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护栏,里面填充生态植生袋层和土壤,水生植物种植于土壤内,形成绿化固泥带,但由于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堤坝所处水流量较大,冲击力较强,木桩容易在长期冲击下产生破损,形成缺口,如果一旦形成一处缺口,将导致整个木桩合围成的围堰内的泥土大量流失,填充生态植生袋层和土壤将受到冲毁,太湖湖面的水质环境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003153,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岸坡地绿化的种植床围堰,利用木桩及柳属植物等柴捆来制作水边坡地绿化,可以利用柳条进行水边护岸,在绿化地周边采集柳树枝条,编制成柴捆。柴捆也可以采用其它阔叶树种的枝条,在木桩上采用柳类接穗。在坡面上打入木桩,用编成的柳条做成栅栏,同时可在打入木桩的部位进行坡面覆土,覆土的下部要堆积砂土或乱石进行加固。柳条经过浸泡会生根发芽,一般从扦插到生根固定需2-3个月的时间,为现代湿地景观园林造园提供一种水边护岸绿化的制作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湿地景观造景工作中。其技术方案利用木桩和柳条扦插混合围堰,利用柳条根部能够生长地中的特性来加固土壤。但采用此方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制作周期较长,而且不能适用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此方法整体结构是将木桩围成单一的直线结构,但依旧没有解决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如容易形成缺口、堤坝的安全和使用寿命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太湖水环境的保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寿命长,抗水浪冲击力强的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关键技术在于:是将木桩合围成蜂窝状结构,整个结构可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当其中的一个出现破裂时,其他区域还可继续维持,并且该种结构每个区域相互支撑,结构坚固。同时在本发明中,设计最外层与水流的接触面为稳固的三角状,这样大大缓冲了水流的冲击力度,并且改变了水流的流向,有效防止了水流固定冲击于一个部位,提高了木桩的使用寿命,
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太湖水域植物保护的抗水浪防底泥淘蚀装置,它包括木桩合围成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以及衬于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内侧的生态植生袋层,和生态植生袋层内侧填充土壤以及种植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若干个,每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采用木桩且围成六边形,并相互组合成蜂窝状结构,相邻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均采用共用桩壁。
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紧密排布。
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杨树木料。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目的还在于:可有效为太湖中的芦苇、灌木柳等需要定根的水生植物提供定根固定点,优选将水生植物捆绑固定于内部桩木上,可有效防止水生植物根部随水流晃动而无法定根的现象。
在本发明中,所述抗水浪抗冲击桩圈设置为19个。蜂窝状结构由5行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组成,1-5行依次设置有3、4、5、4、3个抗水浪抗冲击桩圈。通过此种设置使蜂窝状结构最外层各个面相等,提高了其稳固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相邻抗水浪抗冲击桩圈共用桩壁的木桩设计采用疏松排布。通过此种设置可在不降低稳固性的前提下,大大节省木材,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中,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的抗水浪抗冲击桩圈与生态植生袋层间增设有一层高强度水力防护土工布。通过此种设置能够有效防止生态植生袋内泥土从木桩的间隙中逸出,可提高固土的使用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蜂窝状结构的最外层木桩设计采用围成六边形,同时在抗水浪抗冲击桩圈的两边连接处增设有加强斜撑,通过此种设置提高对水浪的抗冲击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93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浅层黏土注浆加固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除冰机的除冰轮旋转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