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592179.4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1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懿;高雪生;汤震;朱捷;周筠;钱德军;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38 | 分类号: | H04B10/038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路 自动 切换 保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力通信传输系统中光缆物理链路上的监测保护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光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不断建设,光缆网络不断扩大,加上各地基本建设、开发力度不断加强,人为/非人为的光缆中断事件有较快上升的势头;频繁发生的光缆中断事件直接影响网络生存能力,已成为影响网络设计与构建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力系统光缆路由一般是随输变电线路同杆(塔)架设,决定了光缆传输网的网状基本上呈线性的,全网无法都形成带有自愈功能的环状网,一旦发生线路阻断,通过人工手动调纤恢复若干个传输系统电路十分困难;同时一些旧的光纤传输设备不能提供双路由切换保护功能,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计算;在大电网智能化的背景下,现代化大容量通信光缆网的畅通关系到电力生产、营销的每一个环节。仅有大容量通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业务的真正核心是服务质量、保证通信的畅通无阻。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来保障传输光纤、光缆可靠性,将光缆维护由被动式维护上升为主动式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时自动地将光通信传输系统从工作光纤切换至备用光纤,实现光缆线路的同步切换保护,从而大大提高光缆线路的可用性,增强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的光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包括站点A和站点B,站点A侧设置具有两路输出端的耦合器A和能够两路切换的光开关A,站点B侧设置具有两路输出端耦合器B和能够两路切换的光开关B,光信号能够从站点A依次经过耦合器A其中一个输出端、光开关B到达站点B,同时光信号从站点B依次经过耦合器B其中一个输出端、光开关A到达站点A形成主用线路;光信号还能够从站点A依次经过耦合器A另外一个输出端、切换后的光开关B到达站点B,同时光信号从站点B依次经过耦合器B的另外一个输出端、切换后的光开关A到达站点A形成备用线路。
所述耦合器A和耦合器B均为50:50的耦合器。
所述站点A侧设置具有能够分别进行两路切换的光开关A1和光开关A2,站点B侧设置能够分别进行两路切换的光开关B1和光开关B2,所述光信号能够从站点A依次经过光开关A1其中一个输出端、光开关B1其中一个输出端到达站点B,同时光信号从站点B依次经过光开关B2其中一个输出端、光开关A2其中一个输出端到达站点A形成主用线路;所述光信号还能够从站点A依次经过光开关A1另外一个输出端、光开关B1另外一个输出端到达站点B,同时光信号从站点B依次经过光开关B2另外一个输出端、光开关A2另外一个输出端到达站点A形成备用线路。
所述耦合器A和耦合器B均为50:50的耦合器。
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站点A和站点B之间有两条线路,光传输系统选择其中的某条传输线路作为主用线路,另外一条传输线路作为备用线路,用来传输次一级信号或者不传输信号;主用线路或者主用线路的某根光纤/缆发生故障造成通信质量下降时,主用线路的接收端监测到信号的功率下降,自动将传输信号路由从主用线路切换至备用线路,另外一端的OLP设备会同步的将当地的线路切换至备用线路上去;由此实现了当工作线路光纤损耗增大导致通信质量下降或工作线路光纤发生阻断时,系统能够实时自动地将光通信传输系统从工作光纤切换至备用光纤,实现了光缆线路的同步切换保护,从而大大提高了光缆线路的可用性,增强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了服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二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光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21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