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及其注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92936.8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3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朋;张洪君;许宝燕;马庆;李娟娟;张曦宇;由春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永强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稠油热采注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及其注汽方法。
背景技术
蒸汽驱、蒸汽吞吐和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目前稠油开采的主体工艺。油田应用最广泛的注蒸汽设备为湿蒸器发生器,将水转化为干度为75的湿饱和蒸汽,注入井下,对油层进行加热,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但是,注蒸汽热采技术存在如下不足:即地面和井筒热损失,据统计热损失高达20%-30%,蒸汽到达井底干度不足50%。严重影响蒸汽波及面积,而且饱和水对地层原油开采无益,且增加原油开采成本。
注采井电加热是一项利用地面电能在注采井进行电加热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油井电加热理论和技术源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先导试验,并取得了油井集中式电阻加热的初步成功,电加热激励后原油产量提高了2-4倍左右。但是,单纯电加热受国内电缆制作工艺及油井尺寸限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现有稠油热采注技术的稠油采收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及其注汽方法,以提高稠油采收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包括:
注汽设备,用于向油井注入湿饱和蒸汽;以及,
交流供电的电加热设备,其包括:
位于井下油管内的空心抽油杆;以及,
穿过所述空心抽油杆深入所述油井下部的发热电缆;
所述发热电缆的下端与所述井下油管下部相连。
本发明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该系统还包括风电设备,其包括:
风力发电机,用于将风能转变成三相工频交流电;
储能设备,用于将所述三相工频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储存;
逆变器,用于将所述储能设备储存的直流电转变成单相中频交流电为所述电加热设备供电。
本发明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所述发热电缆的下端通过回路接头与所述井下油管下部的内壁相连。
本发明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
传感器组,用于检测井下油管内湿饱和蒸汽的压力、温度、干度和流量;
能量控制单元,其串接于所述储能设备和所述逆变器之间;
PLC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压力、温度、干度和流量控制所述能量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所述注汽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给水装置、注汽锅炉和输汽管线,所述输汽管线与所述油井的井口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所述井下油管的外部套有套管,所述井下油管和所述套管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用于阻断流体的封隔器。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的注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注汽设备输出的湿饱和蒸汽通过井口注入油井;
开启所述电加热设备对注入所述油井内的湿饱和蒸汽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注汽方法,所述电加热设备由风电设备供电。
本发明的注汽方法,所述风电设备包括:
风力发电机,用于将风能转变成三相工频交流电;
储能设备,用于将所述三相工频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储存;
逆变器,用于将所述储能设备储存的直流电转变成单相中频交流电为所述电加热设备供电。
本发明的注汽方法,所述风电设备还包括:
传感器组,用于检测井下油管内湿饱和蒸汽的压力、温度、干度和流量;
能量控制单元,其串接于所述储能设备和所述逆变器之间;
PLC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压力、温度、干度和流量控制所述能量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将注汽和电加热相结合,对注汽设备输出的湿饱和蒸汽进行电加热,由于湿饱和蒸汽在油管内部通过,故产生的热量,被湿饱和蒸汽流带走,从而提高湿饱和蒸汽焓值,提高了注入油井内的湿饱和蒸汽携带的热能,使到达井底的湿饱和蒸汽的干度较常规注汽技术有所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蒸汽波及面积,因而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汽一体化注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29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