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生理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93614.5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59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程增兵;凌智瑜;殷跃辉;陈伟杰;奚云珠;孙毅勇;谭家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金碎平 |
地址: | 201318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理 导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生理导管,包括依次相连的导管可弯段、导管主体段和导管手柄,其中,所述导管可弯段的远端为环形圈,所述环形圈上分布有多个环形电极,所述导管手柄上设置有调圈推钮,所述导管内具有第一腔,所述第一腔内贯穿设置有调圈丝,且所述调圈丝分别与所述调圈推钮和环形圈的远端相连接。本发明提供的电生理导管,将可弯段的远端设置为环形圈,通过导管手柄推钮和导管内置的调圈丝控制导管远端的弯形和环形圈径,从而使得导管远端的多个电极能够有效的贴靠肾动脉口部或内壁;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以及其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如房颤,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的目的,且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生理导管。
背景技术
顽固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常见,致病因素较多,发病机制不明确,药物治疗的效果差,诊断和治疗手段不够成熟,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且此病的患者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类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0%的心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目前因血压值升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导致死亡人数每年全球约有710万。而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因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列为第一位和第三位,总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
医学界一直认为,肾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肾脏的交感神经过渡兴奋时,肾脏血管收缩,减少肾脏的排泌,使水分和盐潴留在体内,同时促进肾脏分泌肾素,导致了血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增加,而后两种物质,正是血压升高的因素;另外,临床研究同时也证实,肾脏交感神经的兴奋与心脏类疾病,如心房纤颤、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疾病关系密切,有临床数据显示,通过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配合肺静脉电隔离术等能有效提高房颤治愈率,同时通过肾动脉去神经消融,对于心动过速的患者,能有效降低其心率。
这种去神经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肾脏的交感神经传入和传出纤维分布在肾动脉壁下方的浅表面部位(肾动脉口部的为肾交感神经主干),其活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在肾动脉局部进行射频消融能损毁肾脏交感神经而不累及其他腹部、盆部或下肢的神经组织。因而这种去神经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安全性良好。并且在疗效方面,经过12个月的研究观察可知,治疗后1个月时,病人的血压明显降低,3个月时其血压进一步降低、1年时血压降低效果依然非常明显,同时亦未发现明显的神经再生。
目前,该技术领域已有类似设备,如中国专利号200920172984.6公开的螺旋状环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电极导管,其基本的消融原理基本都是在沿着肾动脉内壁的纵向螺旋方向上对靠近口部一定长度范围内的肾动脉进行消融,而目前学术界出现一种新的声音,即交感神经在肾动脉口部的分布较为集中,如果有一种手术器械能够有效的对肾动脉口部进行消融,则其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以及心脏类疾病,如心律失常和房颤等会有很好的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能够方便地控制导管远端的弯形和环形圈径,从而使得导管远端的多个电极能够有效的贴靠肾动脉口部或内壁进行消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包括依次相连的导管可弯段、导管主体段和导管手柄,其中,所述导管可弯段的远端为环形圈,所述环形圈上分布有多个环形电极,所述导管手柄上设置有调圈推钮,所述导管内具有第一腔,所述第一腔内贯穿设置有调圈丝,且所述调圈丝分别与所述调圈推钮和环形圈的远端相连接。
上述的电生理导管,其中,所述调圈丝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镍钛合金。
上述的电生理导管,其中,所述第一腔内还设置有镍钛丝,所述镍钛丝贯穿所述第一腔后和调圈丝焊接在一起形成锡球,所述锡球外层包覆胶水层后在所述环形圈远端形成胶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3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身安全照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克氏针定位测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