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行发送处理的方法、设备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2805.3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4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倪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行 发送 处理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发送处理的方法、设备 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大规模天线系统中,通过在基站端配置许多功率低的小型一体化天线阵 列,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容量。目前,在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参考信号资源开销的多少与天线端口数量 的多少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拥有8天线端口的LTE系统,参考信号资源开 销超过20%,并且随着天线端口数目的增多,参考信号资源开销也相继增加。 同时,随着天线端口数目的增多,高维度的信道估计也给接收端复杂度带来巨 大的压力。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TDD(TimeDivisionDuplexing,时分双工) 系统的传统方法。从图1中可知,该TDD系统拥有8个天线端口,对应8个 参考信号,在实现信道估计过程中,基站端需要向用户端发送8个参考信号。 当系统扩展到64天线端口,或128天线端口时,基站端需要向用户端发送更 多的参考信号,因此,参考信号资源开销将大大的增加,同时系统的性能也将 大大的降低。
综上所述,目前的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基站端天线数量越多,需要向用户 端发送的参考信号也就越多,从而增加了参考信号资源开销,并降低了系统的 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发送处理的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 存在的在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基站端天线数量越多,需要向用户端发送的参考 信号也就越多,从而增加了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并降低了系统的性能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进行发送处理的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用于表示噪 声和干扰值的量化值,其中所述用于表示噪声和干扰值的量化值是所述用户设 备根据测量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得到的测量结果进行量化得到的;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SRS估计得到上行信道矩阵,根据上行信道矩阵 确定下行信道矩阵;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下行信道矩阵以及所述用于表示噪声和 干扰值的量化值进行信道质量测量计算,确定下行参数;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下行参数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下行数据发送处 理。
由于本发明实施网络侧设备根据SRS估计上行信道,并利用信道互易性得 到下行矩阵,避免了在用户设备进行高复杂度的信道估计计算,进而降低用户 设备的复杂度,并且网络侧设备仅将CRS发送给用户设备,不需要发送额外 的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SI-RS,降低了参考信号资源开销,并提高了 系统的性能。
较佳地,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下行参数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下行数据 发送处理,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下行参数中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对所述用户设 备进行下行调度,并根据所述下行参数中的波束赋形向量或波束赋形矩阵向所 述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数据。
由于本发明实施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下行信道矩阵和表示噪声和干扰 值的量化值计算出CQI,避免了在用户设备进行高复杂度的CQI计算,进而降 低用户设备的复杂度。
较佳地,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SRS估计得到上行信道矩阵,根据上行 信道矩阵确定下行信道矩阵之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下行信道矩阵以及所述用于表示噪声和 干扰值的量化值进行信道质量测量计算,确定秩指示RI和调制编码方案MCS;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数据,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将确定的所述RI和MCS同下行数据一起发送给用户设 备,以使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RI和MCS进行下行数据接收处理。
由于本发明实施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下行信道矩阵和表示噪声和干扰 值的量化值计算出RI,避免了在用户设备进行高复杂度的RI计算,进而降低 用户设备的复杂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进行发送处理的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对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进行测量,并对测 量结果进行量化得到用于表示噪声和干扰值的量化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28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