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03853.4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8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柳伟;关明华;杜艳泽;王凤来;刘昶;秦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16 | 分类号: | B01J29/16;C10G4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Y分子筛 硅铝比 加氢裂化催化剂 制备方法和应用 硅铝载体 活性金属 表面层 体相 分子筛 加氢裂化反应 金属氧化物 无定形硅铝 相对结晶度 质量百分比 中间馏分油 化工原料 晶胞常数 温敏感性 重量计 氧化铝 孔容 催化剂 灵活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催化剂总重量计,包括如下组分:含改性Y分子筛的硅铝载体55%~85%,活性金属15%~45%,其中活性金属以金属氧化物计;其中所述的改性Y分子筛在硅铝载体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5%~90%,余量为无定形硅铝和/或氧化铝;改性Y分子筛晶胞常数为2.425~2.455nm;分子筛体相硅铝比为10~70,表面层硅铝比7~30,表面层硅铝比低于体相硅铝比;改性Y分子筛比表面积650~900m2/g;孔容0.30~0.50ml/g;红外酸含量0.3~1.2mmol/g;相对结晶度80~120%。本发明加氢裂化催化剂具有良好提温敏感性和操作灵活性,可以应用于灵活生产化工原料或中间馏分油的加氢裂化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涉及一种含有特殊硅铝比的改性Y分子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加氢裂化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生产操作和产品方案灵活性大、产品质量好等特点,可以将各种重质劣质进料直接转化为市场急需的优质喷气燃料、柴油、润滑油基础料以及化工石脑油和尾油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已成为现代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最重要的重油深度加工工艺之一,在国内外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加氢裂化过程的核心是加氢裂化催化剂。加氢裂化催化剂是典型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加氢和裂化双重功能。其中加氢功能通常有W、Mo、Ni等活性金属的硫化态形式提供,而裂化功能则由分子筛提供。在我国加氢裂化技术由于其原料适应强、产品可调性大的特点,因此,常常被炼油企业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如当市场对中间馏分油需求旺盛时,可以多产一些中间馏分,而市场对重石脑油需求旺盛时则可多产重石脑油,因此,在加氢裂化装置上空速、压力等操作条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提温敏感性对于装置灵活操作尤为重要,此外,对于给定装置,由于氢气供应量相对固定,因此,在装置提温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氢气消耗量的波动从而更有利于装置在灵活操作的同时平稳运行,这些都为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加氢裂化过程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改性Y分子筛,常规的处理方法分子筛内外硅铝分布均匀,酸性中心均匀分布,当降低Y分子筛硅铝比时,提高了Y分子筛酸中心密度,提温敏感性得到提高,但同时,二次裂解也大幅增加,氢耗大幅提升。而当对Y分子筛进行深度处理,酸密度过低时,催化剂提温敏感性又较差。
CN200710158784.0公开了一种含Y分子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中Y型分子筛是用铝盐和酸的混合水溶液处理水热处理后而得,制得的催化剂提温敏感性较高,但同时,提温过程二次裂解明显增加,氢耗显著上升,不利于工业上加氢裂化装置提温过程装置平稳运行。
CN200810012212.6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制备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提温敏感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加氢裂化催化剂具有良好提温敏感性和操作灵活性,可以应用于灵活生产化工原料或中间馏分油的加氢裂化反应。
本发明的加氢裂化催化剂,以催化剂总重量计,包括如下组分:含改性Y分子筛的硅铝载体55%~85%,活性金属15%~45%,其中活性金属以金属氧化物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38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