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607070.3 申请日: 2014-11-02
公开(公告)号: CN104381256A 公开(公告)日: 2015-03-04
发明(设计)人: 吕要斌;章金明;郦卫弟;张蓬军;张治军;林文彩;黄芳;贝亚维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主分类号: A01N37/02 分类号: A01N37/02;A01P19/00
代理公司: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代理人: 向庆宁
地址: 310021 ***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引诱 花蓟马 试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引诱剂配方及其与色板的田间联合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农业害虫,目前全世界已知蓟马种类约有6000种(Ananthakrishnan,1979;Mound,1983)。我国目前已记录蓟马种类有124属336种(张维球和童晓立,1993)。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吸寄主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器官,易导致叶片变小、皱缩,甚至黄化、干枯,直接导致农产品生产减产、产品商品价值降低等严重经济损失。据贝亚维等2003-2010年期间对浙江省11个地(市)43个县(区)的主要蔬菜和花卉种植基地、花卉市场、绿地和街道绿化带等调查发现,浙江省蓟马种类多达35种,其中台湾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数量最多(占总标本量的55.71%),其次是棕榈蓟马(Thrips palmi)(12.66%),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10.66%)等;其危害的农作物包括水稻、油菜、番茄、棉花、辣椒、台湾瓜、空心菜等经济作物30余种。

目前,关于蓟马的防治方法主要有3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吴青君等,2005;钟锋等,2009)。但由于蓟马具有发育历期较短,个体小易隐蔽,活动力强,而且对大多数杀虫剂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导致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这样的现状,寻找一种无公害可持续的蓟马防治方法已迫在眉睫。而利用性信息素是防治蓟马的有效措施之一(Hamilton et al.,2005)。昆虫性信息素直接来自于昆虫虫体,不会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有利于延缓昆虫对化学农药抗性的演化,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界中的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有利于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性治理。

目前有关蓟马聚集信息素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和田间应用的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仍然较少。迄今为止,只有西花蓟马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聚集信息素成分得到有效分离和鉴定,两种蓟马的聚集信息素主要活性组分均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Hamilton et al.,2005;吕要斌,祝晓云等,2012)。虽然西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得到英国专家Hamilton等分离鉴定,但是,这些专家同时也认为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化合物分子结构有关的一些化合物,如isobornyl valerate、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isobornyl pivalate、lavandulyl valerate和聚集信息素组分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一样都对西花蓟马有强的引诱活性。这些专家在试验中使用了塑料色板+诱芯的释放装置,该装置的色板可使用黄色、白色和蓝色,诱芯使用浸过具有引诱活性化合物的橡胶头或胶水中溶入活性化合物的方式,并提供了一个田间实施案例,并申请了相关专利(美国专利,No.US 7,985,412B2,Jul.26,2011)。但是,Hamilton等则认为,在西花蓟马中发现的组分(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没有生物活性,不能对西花蓟具有单独的引诱作用。

另外,上述英国专家在其论文认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田间试验中没有显示出增效作用,其提供的证据是:(1)(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1:1比例使用捕获的西花蓟马数量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捕获的数量基本相同的,没有差异;(2)他室内测定了(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者的比例范围为1:0.8-1:5,他认为自然情况下两者比例存在一个幅度范围,不存在某个特定比例最佳这个情况;(3)他认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作用未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70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