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感知交互的油库安全操作培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14017.6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6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李磊;李智临;刘刚;孙春媛;张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9B5/06 | 分类号: | G09B5/06;G06F3/01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知 交互 油库 安全 操作 培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感知交互的油库安全操作培训方法。
背景技术
油库是储存收发石油及其产品的仓库。石油及其产品的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等理化性质,使油库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油库受到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激发,就会引发燃烧、爆炸、混油、漏油、中毒及设备损坏等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油库事故从其诱因来看,除了技术事故是由于规章制度未作规定以及难以预见的技术原因造成的,其他责任事故和责任技术事故均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未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缺乏业务知识、设备设施失修而又未采取有力措施造成的。由此可见,油库责任事故和责任技术事故与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息息相关,油库从业人员既是导致油库安全事故的主体,也是排除事故及其隐患的关键。据统计,在各类油库事故中人的行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占94%。另外,很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是由于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当而造成的。如果从业人员的可靠性高、拥有良好的事故处理能力,完全能够避免责任事故和责任技术事故,大大降低油库事故的发生频率。
CN201110083845.8公开了一种油气储运油库模拟系统及方法,它包括沙盘、触摸屏和流程板,沙盘上设有油气储运设备以及连接储运设备的管道,储运设备的进出口管道中设置有控制阀和LED灯带,采用沙盘和动画等形式模拟油库的工艺流程,学员在沙盘上所作的操作是否恰当也可以动态、实时和交互式地展示在流程板上,让学员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培训效果,降低了培训成本。
目前油库使用的培训系统存在一些不足:软件仿真主要以接线图、数字图表、设备照片和现场录像方式等常规多媒体方式作为表现手段,其真实感、临场感和表现力都有待改进,培训效果不理想;虚拟培训系统大部分以三维场景浏览和视觉交互为主,缺少利用虚拟现实硬件设备的交互。特别是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传统的演练方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演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真实感较差、互动性较弱、培训质量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多感知交互的油库安全操作培训方法。该方法用于油库安全操作培训中,具有真实感较强、互动性较强、培训质量较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感知交互的油库安全操作培训方法,在培训装置上进行多感知交互的油库安全操作培训,所述培训装置包括移动LED显示屏(1)、体感摄像头(2)、数据手套(3)、电脑终端(5)、音响设备(4)、三维操作培训和三维消防演练模块,所述LED显示屏(1)与电脑终端(5)相连,所述体感摄像头(2)包括获取用户形体和位置的景深传感器和RGB摄像头,并与信息转换单元相连,信息转换单元与骨骼绑定控制单元相连,骨骼绑定控制单元与电脑终端(5)相连;所述数据手套(3)通过计算手部各关节的姿态,用计算得到的数据驱动虚拟手部各关节的运动,进行虚拟手与被操作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依据抓取规则判断虚拟手是否抓住被操作的物体;所述三维操作培训和三维演练模块实现角色在三维场景中的日常标准化操作培训和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培训;所述音响设备(4)与电脑终端中的声音绘制单元相连,绘制场景中的声音特效;3D场景渲染提供对基本几何体的生成和渲染工作,存储模型负责构造虚拟油库场景和人物角色的动作驱动;在电脑终端(5)内,骨骼绑定控制单元、手部动作控制单元、3D场景渲染、三维操作培训和三维消防演练模块集成一个虚拟的油库培训平台,由中央处理器对上述单元进行处理运算,最终通过与之相连的LED显示屏和音响设备进行同步显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数据手套(3)、LED显示屏(1)、体感摄像头(2)分别通过VGA视频接口、音频接口和USB接口与电脑终端相连。
所述数据手套(3)是一种多模式的虚拟现实硬件,通过软件编程,可进行虚拟场景中物体的抓取、移动、旋转等动作,也可以利用它的多模式性,用作一种控制场景漫游的工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40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过程控制的教学实验台
- 下一篇:新型英语听力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