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缺氧负压燃气炉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8599.5 | 申请日: | 2014-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9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金国华;顾云江;吴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7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缺氧 燃气炉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垃圾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缺氧负压燃气炉及其使用方法,具体适用于在高温缺氧状态下燃烧城市垃圾以生成大量可燃混合气体,且无二噁英类有害污染物质产生。
背景技术
国际上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一般是随国情而不同,往往一个国家中各地区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很难有统一的模式,但最终都是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从应用技术看,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综合利用等方式。在我国日益城镇化的今天,居民消费和垃圾生成量日见增大,城市垃圾的处理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卫生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课题,但我国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仍旧以简单填埋或焚烧为主,其中,简单填埋易造成二次污染,不可取,而简单焚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环境,而且会浪费城市垃圾中原本的生物能。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746903A,公开日为2012年10月24日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大型、无废气和二噁英排放的生活垃圾干馏–气化炉,该气化炉包括多个标准干馏处理单元,每个标准干馏处理单元为立方形炉体,上方设置垃圾的干馏段和干燥段,利用垃圾处于无氧状态下先把垃圾干馏,分解出干馏煤气和碳化物残渣,碳化物在下方燃烧层燃烧产生高温,以水蒸汽和空气作气化剂,还原层高温状态下的碳化物把燃烧产生的CO2和水蒸气还原,生成气化煤气,就不产生二噁英;高温的气化煤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把垃圾干馏段的垃圾加热、干馏,继续上升把干燥段的垃圾烘干,把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清洁燃气,收集干馏煤气和气化煤气进行利用,实现无二噁英、无废气排放、又可大型化的组合式生活垃圾干馏-气化炉。虽然该发明能够在生成燃气的过程中消除二噁英,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该干馏–气化炉在燃烧时,其内部物料是静止的,不易燃烧完全,会造成浪费,而且,其燃烧产生的炉渣不易排除,且在排除时会干扰燃烧的正常进行,再一次降低了燃烧效率,影响了生成的可燃气的质量与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同时具备生成较多可燃气体、无二噁英产生、易排除炉渣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同时具备生成较多可燃气体、无二噁英产生、易排除炉渣的缺氧负压燃气炉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缺氧负压燃气炉,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层炉壁与内层炉壁,所述外层炉壁的顶部连接有燃气管,外层炉壁的底部开设有出渣口,所述内层炉壁的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布为燃烧区、还原区;
所述内层炉壁的底部与外层炉壁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内层炉壁的顶部低于外层炉壁的顶部设置,所述内层炉壁的外侧部与外层炉壁的内侧部之间形成有排渣通道,该排渣通道的底部与出渣口相通;
所述燃烧区的底部与周期送料托盘的一端相接触,周期送料托盘的另一端位于燃气炉的外部,燃烧区、周期送料托盘的交界处设置有多个活动炉条,燃烧区的顶部与还原区的底部相接触,还原区的顶部位于内层炉壁顶部、外层炉壁顶部之间,且还原区的顶部经燃气区后与燃气管相通。
所述燃气炉还包括挤压区,所述燃烧区经挤压区后与还原区相接触,且挤压区的横截面窄于燃烧区、还原区的横截面。
所述内层炉壁的高度是外层炉壁高度的0.6–0.9。
所述内层炉壁的高度是外层炉壁高度的0.8。
所述周期送料托盘为T型结构,包括垂直连接的承托部与驱动部,所述承托部的一面与燃烧区底部相接触,承托部的另一面与驱动部的一端相连接,驱动部的另一端位于燃气炉的外部。
一种上述缺氧负压燃气炉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先从燃气炉的顶部进料,进料后,物料堆积在内层炉壁的内部,再在物料的顶部点火,然后对燃气炉的内部进行抽风以得到封闭、负压的运行环境,再上移周期送料托盘以驱动物料沿燃烧区、还原区的方向不断上行,上行的过程中,还原区产生的燃气经燃气区流进燃气管。
所述燃气炉内的燃烧温度为600–900℃。
所述燃气炉内的燃烧温度为750℃。
所述物料上行的过程中,物料内部会发生挤压,以使物料发生不充分燃烧,从而产生燃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85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碳物料分级转化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烃油脱金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