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硅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9955.5 | 申请日: | 2014-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27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赵艳黎;刘可安;李诚瞻;高云斌;蒋华平;吴佳;丁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碳化硅 mos 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化硅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形成的碳化硅槽栅功率MOS器件使用干法刻蚀栅槽。刻蚀后的栅槽侧壁和底部表面粗糙度较大,碳化硅槽栅功率MOS器件工作时栅槽侧壁,作为器件的导电沟道,导电沟道表面粗糙度较高,会使器件通过反型沟道层载流子离子碰撞的几率较大,离子散射现象加剧,致使碳化硅槽栅功率MOS器件沟道电子迁移率极低。
因此现在需要一种的碳化硅MOS器件,以降低导电沟道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导电沟道中载流子碰撞或散射几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化硅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够降低导电沟道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导电沟道中载流子碰撞或散射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内容:
一种碳化硅MOS器件,包括:
SiC衬底、设置于所述SiC衬底上方的N-外延层、设置于所述N-外延层上方的P+外延层、设置于所述P+外延层上方的N+外延层、贯穿所述N+外延层和P+外延层并嵌入N-外延层的栅槽、设置于栅槽上方的SiO2氧化层、设置于SiO2氧化层上方的栅极,设置于N+外延层上方的源极,设置于SiC衬底下方的漏极,以及在所述栅槽的内表面完全外延的P-外延层。
优选的,所述P-外延层的厚度为0.01~0.1μm。
优选的,所述P-外延层掺杂浓度为1×1016cm-3~1×1017cm-3。
优选的,所述P-外延层的掺杂介质为铝或硼。
一种碳化硅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SiC衬底上外延N-外延层;
在所述N-外延层(7)上外延P+外延层;
在所述P+外延层上外延的N+外延层;
干法刻蚀所述N-外延层、P+外延层和N+外延层形成栅槽;
在栅槽内表面完全外延P-外延层;
在所述P-外延层热氧化SiO2氧化层;
在SiO2氧化层上方淀积多晶硅覆盖栅槽内部形成栅极;
在N+外延层上方构建源极;
在SiC衬底下方构建的漏极。
优选的,所述在SiC衬底上外延N-外延层具体包括:在SiC衬底上外延掺杂浓度为1×1015cm-3~1×1016cm-3,生长厚度为5~35μm的N-外延层;
所述在所述N-外延层上外延P+外延层具体包括:在N-外延层上外延掺杂浓度为1×1018cm-3~5×1018cm-3,生长厚度为0.5~2μm的P+外延层;
所述在所述P+外延层上外延的N+外延层具体包括:在P+外延层上外延掺杂浓度为1×1019cm-3~5×1019cm-3,生长厚度为0.2~0.3μm的N+外延层。
优选的,所述在栅槽内表面完全外延P-外延层具体包括:
在栅槽的内表面完全外延一层掺杂浓度为1×1016cm-3~1×1017cm-3、厚度为0.01~0.1μm的P-外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99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