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黑土区土壤的改良和水土保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24013.6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5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伟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伟森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万州***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黑土 土壤 改良 水土保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土保持的林业措施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黑土区土壤的改良和水土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东北的黑土区因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其有机质分解速度慢于地表积累形成腐殖质成份,而胡敏酸和胡敏素组分颜色较深,故使土壤外观呈现为黑颜色而命名为黑土。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东北黑土总面积约为7x104Km2,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另两个在乌克兰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现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因此土地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开发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正不断地恶化,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土壤侵蚀表现明显,以水蚀为主要侵蚀形式的生态灾害逐年加剧,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稳定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据专家介绍,每生成1cm的黑土需200-400年,而现在黑土层却以每年近1cm的速度在流失,每年流失掉的黑土总量达1-2亿m3。
黑土退化的原因虽然表现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目前而言,人为因素才是造成黑土区土壤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现阶段除了要进行合理耕耘,制止乱砍乱伐之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育林护土的整冶方法,才能彻底对黑土区的土壤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黑土区土壤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改善立地质量为目标;本发明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是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引进树种,尽量营造复层林相,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的生态体系,以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水土保持三大效益。
黑土区土壤的改良和水土保持方法步骤为:
(1)封山育林,包括选择设置工程围栏或植物围栏;
(2)种植水保林,包括种植坡面水源涵养林、种植护坡放牧林和种植沟头防护林三种方式;
(3)种植梯田地埂防护林;
(4)种植经济林,包括种植水曲柳和樱桃树。因为水曲柳是优良的家具原料,樱桃树也为东北黑龙江省等适合生长的果树,且也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封山育林先择“全封”、“半封”和“轮封”三种方式的任一种,并按实际情况轮换。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本发明根据实际情况可分成“全封”(较长时间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季节性的开山)和“轮封”(定期分片轮封轮开);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育林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的工程围栏规格为:木桩直径10cm以上,木桩间距小于4m,地下埋深大于0.65m,地上高于1.20m,隔2根木桩用砾石加固根部;另加水平刺线5道,间距小于0.20m,对角线共2道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的植物围栏采用沙棘苗围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中的沟头防护林,是布设于沟头进水凹地部位,沟坡削坡整地成台阶;树种选用萌蘖性强,枝条密集的灌木胡枝子;走向与流线垂直,缓流挂淤;水路两侧营造乔灌木混交林,以灌木为主,乔灌混交,树种选用杨树、柳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4)中的经济林的造林株数不低于510株/hm2,再考虑增加15%的损耗;所述经济林定植后,可在树间再种植牧草。
本发明防治措施布局突出以沟壑治理为主,坡面治理为辅,本着工程、林草、耕作措施并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工程总体布局,力求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兴利除害、标本兼治,减轻沟蚀危害,恢复流域生态平衡,促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存,永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工程围栏的结构示图。
图2为植物围栏的剖面示图。
图3为植物围栏的平面示图。
图4为坡面水源涵养林的设计示图。
图5为侵蚀沟防护林的设计示图。
图6为地埂防护林混交的设计示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伟森,未经赵伟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40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花绒毛条尺寸稳定性好面料
- 下一篇:防污、驱蚊的保暖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