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二次密封机的密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25551.7 | 申请日: | 2014-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2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轩层层;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屹晨光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8 | 分类号: | H01M2/08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安纪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二次 密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密封包装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电池进行二次密封工序中的自动密封机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容量大、循环寿命长、性价比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各行各业的关注,如电动汽车行业。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构成。极片用隔膜隔开制成电池芯包,再把电池芯包装入一个塑料或者金属外壳中,注入电解液、密封后组成电池。其中,电池芯包装与外部电路导通是借助与极片连接的极耳与极柱连接的。
锂离子电池在进行完初次顶侧密封工序后、冷热压工序之前,还需要对电池的最后一侧边进行二次密封。目前市场上没有自动完成该工序的自动化设备,一般都是通过人工一个一个的剪破,再由人工将剪破的电池放入到密封腔内进行电池的空气排出、密封,最后由人工拿出。这样操作容易造成电池的短路现象,会大幅度增加产品的不良率使其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造成锂电池成品的品质和工作效率得不到保证,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的增加,还有生产的安全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池二次密封机的密封机构,通过气缸和高压真空控制,以实现对电池进行自动剪气泡和加热密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二次密封机的密封机构,其包括密封腔体、剪气泡机构、抽真空组件和加热密封机构,所述剪气泡机构位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剪气泡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水平滑动连接的破口剪刀和与所述破口剪刀固定相连的第二驱动件;所述抽真空组件设置在所述密封腔体外,对所述密封腔体内进行抽真空;所述加热密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以及至少一组设置在所述密封腔体内的加热块组件,每组所述加热块组件包括下加热块和与所述下加热块相对的上加热块,且所述下加热块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与所述上加热块配合对电池进行加热密封。
优选地,所述密封腔体上套设有密封罩壳,所述密封腔体通过所述密封罩壳密封。
优选地,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真空泵和电磁阀,所述真空泵通过真空管路与所述密封腔体内相通,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真空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抽真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真空管路上的消声器。
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与下加热块之间还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连接的导向轴和设置在所述密封腔体上的直线轴承,所述导向轴伸入所述直线轴承内,且与所述下加热块相连。
优选地,所述密封腔体的底端设置有过滤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导杆气缸,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手指气缸,所述第三驱动件为气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现了电池排气泡和加热密封的全自动化,无需人工操作,因而避免了人工操作造成电池的短路现象,大幅度减少产品的不良率并使其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得锂电池成品的品质得到很好的保证,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池二次密封机的密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池二次密封机的密封机构的密封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400、密封机构:
401、密封罩壳,402、密封腔体,403、剪气泡机构,404、抽真空组件,405、加热密封机构,406、固定板,407、第一驱动件,408、破口剪刀,409、第二驱动件,410、破口剪刀的刀片,411、电磁阀,412、消声器,413、真空管路,414、过滤板,415、第三驱动件,416、加热块组件,417、上加热块,418、下加热块,419、导向组件,420、导向轴,421、直线轴承,422、拨叉件,423、密封盖板,424、直线导轨,425、导向轮,426、第一移动板,427、第二移动板,428、拉簧,429、调整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屹晨光工业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屹晨光工业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55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