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组合炉桥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26657.9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6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聂方伦;罗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安县惠芯回风炉厂 |
主分类号: | F24B1/193 | 分类号: | F24B1/193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4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炉具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多功能组合炉桥。
背景技术
炉桥通常由具有一定间隔的炉条组合构成,安装在燃炉的炉膛底部,主要用来作为排除燃料燃烧后的灰烬,使其通过炉桥落入燃炉底座内的灰箱中。同时它还有用来承载燃料作用,由于其由一定间隔的炉条构成,空气可通过其为炉膛内的燃料通风以供燃料的燃烧。因此,对于燃料不同如型煤、粉煤、柴、麦杆等生物质燃料等等的炉子而言,其炉条间距是不一样的,传统燃烧炉根据燃烧的不同,炉桥的炉条间距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燃烧炉的燃料类型相对固定,从而大大限制了燃烧炉对燃料的选择。当燃烧后就需要排除炉渣时,由于上述结构的炉桥是不移动的,除了细小的渣能直接掉落外,通常在排渣时需要有如钩等特定的人工操作部件,伸入到炉条间隙进行人工操作,操作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燃料适用范围广的多功能组合炉桥。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多功能组合炉桥,包括固定炉桥和活动炉桥,固定炉桥固定在底座上的炉膛口位置;活动炉桥包括桥架和推杆,推杆固定在桥架一端,桥架炉条与固定炉桥的炉条间隙配合。
上述的多功能组合炉桥,其中:所述底座的内表面固定炉桥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导轨A、导轨B,活动炉桥的桥架两侧分别置于导轨A、导轨B内。
上述的多功能组合炉桥,其中: 活动炉桥桥架与推杆呈活动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固定炉桥和活动炉桥的配合,推杆推动活动炉桥桥架的炉条与固定炉桥的炉条间隙配合,从而控制炉桥的炉条间距,从而适应各种燃料。同时能及时有效地让炉渣排出,使炉内通风,提高炉内燃料的燃烧效率。活动炉桥的桥架两侧分别置于导轨A、导轨B内,推杆通过推和拉活动炉桥使桥架沿导轨A、导轨B滑动的动作轻松完成活动炉桥和固定炉桥的配合。活动炉桥桥架与推杆呈活动连接,活动炉桥需要与固定炉桥配合或脱离固定炉桥后,推杆可以旋转后置于底座一侧,就不会因推杆伸出炉外占用空间还会对周边造成一定影响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不仅可以用型煤和普通煤,而且还可以用柴、麦杆等生物质燃料,因而对燃料适用性强,且节能环保。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活动炉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底座;2、固定炉桥;3、活动炉桥;31、桥架;32、推杆;41、导轨A;42、导轨B; 5、炉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多功能组合炉桥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见图1、图2,本发明的一种多功能组合炉桥,包括固定炉桥2和活动炉桥3,固定炉桥2固定在底座1上的炉膛口5位置;活动炉桥3包括桥架31和推杆32,推杆32固定在桥架31一端,桥架31炉条与固定炉桥2的炉条间隙配合。
其中:所述底座1的内表面固定炉桥2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导轨A41、导轨B42,活动炉桥3的桥架31两侧分别置于导轨A41、导轨B42内。
其中: 活动炉桥3桥架31与推杆32呈活动连接。
使用时,将该多功能组合炉桥与炉体安装后,通过推杆32将活动炉桥3推至与固定炉桥2配合,燃料放置在炉桥上,当燃烧到达一定程度时,拉出活动炉桥3,炉条间隙变大,炉灰通过间隙落入底座下端的灰箱中,达到排渣通风的效果。若是燃烧型煤,活动炉桥3可不参于工作,此时可将推杆拉到最外端,使活动炉桥3离开固定炉桥不参与工作。活动炉桥3将推杆旋转到底座1一侧,可减少占用空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安县惠芯回风炉厂,未经瓮安县惠芯回风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66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