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面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26840.9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3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苗;王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华苗 |
主分类号: | A47J27/14 | 分类号: | A47J27/14;A47J3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000 安徽省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升降 定时 煮面机 面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具,具体涉及一种即食面烹煮设备。
背景技术
面条是一种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食品,苗条烹煮时要求掌握火候,烹煮时间不足则面条不熟,烹煮过分则失去筋道口感,单锅烹煮时可通过人工方法对火候予以控制。在饭店、快餐店、自助式餐饮店等应用场所,一般采用按份定量烹煮方式,单位时间内出面份数较多,烹煮工作量大,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低、质量控制不准确。
现有批量面条烹煮装置都带有一个面板或锅盖,加热过程中面板或锅盖封闭,水沸时人工打开面板,将面条放入容器中烹煮,面板或锅盖启闭过程需要人工干预,不利于自动化操作,同时面板或锅盖启闭过程需要反复与工作场所的条案等设备接触,存在卫生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面板装置,能够根据烹煮需要进行自动启闭,安全卫生,节约能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面板装置,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可开合的面篓孔,还设置有内胆进水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面篓孔默认为关闭状态,需要烹煮面条时,盛放生面条的面篓以自重打开面篓孔进行烹煮,装置具备自动启闭功能,安全卫生,由于默认位关闭状态,防止热能散失,节约能源。
优选的,沿所述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与内胆进水孔连通的冷水导流槽。其功能是将冷水导流到容器的远端,可以改善容器内热量传导,防止出现具备温差,同时冷水导流槽兼具加强筋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面板的背侧通过铰链活动设置有与面篓孔匹配的两个面篓孔封盖,所述铰链的轴上设置有与面板和面篓孔封盖匹配的面篓孔开闭弹簧。所述面篓孔开闭弹簧将面篓孔设置为默认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的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面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所述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于作为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的面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可见,本实施例的自动升降式定时煮面机,包括机架1,所述的机架1上设置有外壳10、还设置有顶部敞口的内胆,在所述的内胆中设置有加热盘管、还设置有水循环装置;本实施例中,为了适应批量加工的需要,内胆中设置有八个面篓工位。
所述内胆上方活动设置有面板3,所述面板3上设置有多个可开合的面篓孔30;所述面板3起到保温和防尘作用,并可以通过提手33方便地取下,便于设备清洗。本实施例中,面篓孔30上通过弹簧设置有两个面篓孔封盖301,面篓孔30默认状态为关闭,工作时,面篓及其中食材以自重克服弹簧力打开面篓孔封盖301进入内胆接受烹煮。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面板3的背侧通过铰链34活动设置有与面篓孔30匹配的两个面篓孔封盖301,所述铰链34的轴上设置有与面板3和面篓孔封盖301匹配的面篓孔开闭弹簧340。所述面篓孔开闭弹簧340将面篓孔30设置为默认关闭状态。
在所述的外壳10上与面篓孔30匹配地设置有多个升降装置5;还包括进水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总进水管4,还包括与内胆进水孔31匹配的分水管A40,所述面板3以下的内胆外侧还设置有溢流槽45。
升降装置5的功能是将例如面篓8之类的容器及其中盛放的例如面条之类的食材下降输送至内胆中,接受沸水的烹煮,烹煮完成后,再将其从内胆中上升提出。其升降动作通过动力装置的正反转实现,定时功能可以通过延时开关或PLC控制等其它技术手段实现。
所述的面板3上设置有一个与分水管A40相匹配的内胆进水孔31,沿所述面板3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冷水导流槽32。沿面板3的长度方向,由于内胆中水循环装置设置在机架1的后方,该冷水导流槽32的作用是使将常温进水引入机架1的前方,从而提高内胆内水温平衡效率,防止造成局部温差。所述冷水导流槽32为方管或圆管结构,并沿长度方向焊接在面板3下方,兼做加强筋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华苗,未经王华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68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