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27155.8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2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顾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众诚精密模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20 | 分类号: | B60M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支座 线夹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涉及一种铁路线接触网支撑座的附属部件,尤其是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
背景技术
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作为铁路线接触网的重要部件,在保证列车安全行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随着铁路速度的提高,现在列车时速已经达到250~350h/km,今后肯定还有更高的速度要求,因此铁路线接触网震荡频次也随之加大,对接触网、接触网支撑座等相关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
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采用锻造成型方式制作毛坯,再通过机加工,在毛坯上钻设一个横向的孔;但,在锻造成型的毛坯上,在横向的孔的轴线方向,其厚度是不均匀的,中间是一个平面,其高度低于加工后孔的高度,接近该孔的中心线的高度;这个平面在锻造成型的毛坯上一次成型的,其主要的不足有如下两点:1、在机加工时,使刀具受力不均,基本是单边受力,钻头容易折断;2、这个平面,增加了加工量,降低了加工效率;3、锻压时,多耗用了一定数量的金属。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加工量、提高加工效率、防止刀具因受力不均而折断的模锻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一体化模锻件,模锻一次成型;在本体上,沿轴线设置有左台体和右台体,左台体和右台体之间是内凹槽,内凹槽呈圆弧状;在左台体和右台体之间设置有圆孔,左台体和右台体围绕圆孔的轴线对称设置;
圆孔,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本体的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的坑,在上、下两个对应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具有如下优点:
1、沿横向孔的轴线,设置两个台体,在两个台体之间,设置内凹槽,内凹槽与横向孔的外径匹配,在加工时,在内凹槽区域就没有切削量,减少了加工量,提高了加工效率。
2、在内凹槽区域没有切削量,钻头在该区域就不存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不会单边受力,有效防止钻头因受力不均被折断 ,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
3、在锻造成型的毛坯上,减少了金属材料用量。
4、圆孔采用模锻与冲孔相结合一次成型,大幅度减少了加工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支座线夹体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左视图;
图4是图2沿A—A向剖视图;
图5是图2沿B—B向剖视图;
图6是图2沿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6所示,一种接触网的支座线夹体,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为一体化模锻件,模锻一次成型;在本体1上,沿轴线设置有左台体2和右台体3,左台体2和右台体3之间是内凹槽4,内凹槽4呈圆弧状;在左台体2和右台体3之间设置有圆孔8,左台体2和右台体3围绕圆孔8的轴线对称设置。
圆孔8,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本体1的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的坑,在上、下两个对应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孔。
本体1是模锻成型后,需要加工一个孔,如图4虚线所示的孔5,通过机加工得到,沿轴线切削左台体2和右台体3,采用钻头加工得到孔5;内凹槽4呈圆弧状,其弧形半径与待加工的孔5相等,钻头加工时在内凹槽4区域,就没有切削加工量,减少了加工量,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由于没有切削量,钻头在该区域就不存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不会单边受力,有效防止钻头因受力不均被折断 ,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替换/修改均应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众诚精密模锻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众诚精密模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71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座椅头枕自由角度转动机构
- 下一篇:氢气能源汽车中使用的手机智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