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29253.5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0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灿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感应 电子设备 处理器 电平状态 输出端 操控 手势 输出 中断信号 非接触 红外感应器 输出端连接 接收中断 用户体验 输入端 与逻辑 耦接 电路 保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多个红外感应单元,在有手势经过红外感应单元时,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状态发生变化;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分别与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对应连接,且用于在有红外感应器单元输出的电平发生变化时,产生中断信号并输出;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耦接,且处理器与逻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用于接收中断信号,且在每次接收到中断信号时,获取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的电平状态并保存为一组电平状态数据。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使用户更快捷的对电子设备进行操控,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家居概念的日渐成熟,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尽可能减少或简化用户的操作程序,减少用户与智能设备的接触时间,让用户可以在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功能的操作,将是今后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以目前的智能手机为例,开机的时候需要按开机键点亮屏幕,再通过滑动或其他方式解锁;再如手机之间的文件共享,需要打开蓝牙或WIFI,再操作相关文件来选择传输方式。这些操作都比较复杂,给用户操作带来不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能够使用户更快捷的对电子设备进行操控,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通过非接触手势操控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多个红外感应单元,在有手势经过红外感应单元时,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状态发生变化;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分别与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对应连接,且用于在有红外感应器单元输出的电平发生变化时,产生中断信号并输出;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耦接,且处理器与逻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用于接收中断信号,且在每次接收到中断信号时,获取多个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的电平状态并保存为一组电平状态数据,且将电平状态数据与预设的数据比较,若一致则继续接收下一个中断信号,处理器在接收到预定数量的中断信号后判定手势识别成功并执行相应的指令。
其中,逻辑电路包括与非门电路和多个或非门电路,每一红外传感单元的输出端均连接或非门电路的一个输入端,每一或非门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与非门电路的输入端,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作为逻辑电路的输出端。
其中,每一或非门电路包括四个输入端,红外感应单元的数量为14个,或非门电路的数量为4个,与非门电路的数量为1个,未连接红外感应单元的或非门电路的输入端接地。
其中,每一红外感应单元包括红外感应器和信号转换电路,红外感应器与信号转换电路连接,红外感应器在有手势经过时产生脉冲信号,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将对应的红外感应器所产生的脉冲信号转换为高电平信号。
其中,红外感应器包括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发射电路,在有手势经过红外感应器时,红外发射电路发射的红外光被遮挡且被反射至红外接收电路,红外接收电路接收到反射的红外光时产生脉冲信号。
其中,信号转换电路为单稳态触发电路。
其中,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上拉电阻,红外感应单元的输出端还通过上拉电阻与参考电压连接。
其中,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尺寸为5寸,且红外感应单元设置在显示屏的两侧边缘,且每侧设置7个红外感应单元。
其中,处理器存储任务标志位,电平状态数据与预设的数据比较一致时任务标志位加1,任务标志位加至预定数值时,判定手势识别成功并执行相应的指令。
其中,相应的指令为解锁指令、蓝牙传输指令、翻页指令或者接电话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92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