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29554.8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1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宝玉;方维祥;张庆超;金耀青;凌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林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苏泳生 |
地址: | 51602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电容 触控屏 纳米 导电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膜的制作方法,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电容式触控屏已广泛应用在众多电子产品上,使其实现轻薄化,携带方便,展现出时尚美感,如手机、平板电脑、GPS导航等日常用到的产品。
电子产品对触控屏的要求越来越高,触控屏必须向可挠性、可弯折性方向发展,提高其附着性能和耐刮性能,同时兼顾透光度和导电性能的提升。实现低方阻,降低IC应用门槛,带给用户更完美的触屏体现。
中国申请号CN201410294591.8,文件名为《一种纳米碳管电容式触摸屏及其生产制作方法》中,公开了一种纳米碳管电容式触控屏及其制作方法,该触控屏结构包括盖板层、OCA光学胶层及纳米碳管透明导电薄膜层,OCA光学胶层设置在盖板层与纳米碳管透明导电薄膜层之间;该触控屏制作的步骤包含有:135℃&50min缩水老化、70℃&10min印刷黑色油墨靶标、激光蚀刻出图形及周边纳米碳管走线、130℃&40min印刷银浆。该技术方案制作出来的触摸屏虽然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采用激光蚀刻工艺造出的导电膜具有可挠性,满足高透性、弯折性要求,但是该工艺存在蚀刻纹明显,不容易控制的缺点,同时信噪比、IC应用、LCD面板功率方面还没达到最佳效果;还有一点,激光蚀刻生产用时较长,在批量生产时,效率上处于劣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制作方法,采用丝印工艺代替激光蚀刻工艺,简化生产程序;克服激光蚀刻纹明显,不易控制的缺点;在信噪比、IC应用、LCD面板功率等方面进行改善,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触控体验。
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Ⅰ):将CAD信号图案导入丝印机中,把纳米碳管丝印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丝印有信号图案的纳米碳管导电膜;
(Ⅱ):将(Ⅰ)中所得的纳米碳管导电膜进行清洗,然后对其进行烘干固化、老化;
(Ⅲ):将(Ⅱ)中所得的纳米碳管导电膜进行切割。
优选地,所述纳米碳管层的厚度为0.1mm。
优选地,所述步骤(Ⅱ)中清洗所用的溶液为水,清洗的温度为25℃。
优选地,所述烘干固化采用高温烤箱,其温度设置为90℃,烘干湿度为60%,时间为10分钟。
本发明所带来的好处是:
1、丝印工艺生产工序少,生产用时较短,批量生产时,在生产效率上占有极大优势;
2、克服激光蚀刻纹明显,不易控制的缺点,为客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体验;
3、纳米碳管的网状结构使纳米碳管导电膜具有低方阻特性,使触控屏的前端取样信号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同时使触控屏控制IC拥有更充裕的处理感应信号的时间,降低了IC的应用门槛;
4、纳米碳管的网状结构使纳米碳管导电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令LED屏的色彩、饱和度显示损耗小,带给用户更完美的使用体验;
5、LCD面板的功率可以控制到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生产流程图;
图2为一种纳米碳管导电膜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高纳米碳管导电膜的生产效率,克服激光蚀刻纹明显,控制不精确等不足,在信噪比、IC应用、LCD面板功率等方面进行改善,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屏的纳米碳管导电膜的制作方法,采用丝印工艺代替激光蚀刻工艺,简化生产程序,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触控体验。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丝印工艺制作纳米碳管导电膜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Ⅰ):将设计好的CAD信号图案导入到丝印机中,通过丝印工艺将纳米碳管丝印在透明导电膜上,得到丝印有信号图案的纳米碳管导电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林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未经格林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295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