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控制终端的隧道洞内通风调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31388.5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9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介艳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刘崇义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线 控制 终端 隧道 通风 调控 装置 | ||
1.一种基于无线控制终端的隧道洞内通风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由隧道通风监控人员随身携带的无线控制终端(19)、能在所施工隧道 洞内进行前后移动的通风状态监测机器人、安装在所施工隧道洞内侧壁上 的传感器安装架、对所施工隧道洞内柔性风管的送风状态进行实时检测的 送风状态检测装置和能在所施工隧道洞内进行前后移动的风管管口口径 及朝向自动调整车,所述送风状态检测装置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 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位于所述柔性风管的送风口前侧;所述通风状态监测机 器人与无线控制终端(19)和所述送风状态检测装置之间均以无线通信方 式进行通信,所述无线控制终端(19)与所述风管管口口径及朝向自动调 整车之间以无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所述送风状态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的控制盒以 及分别对所述通风管道的风速和送风方向进行实时检测的风速检测单元 (20)和风向检测单元(21),所述控制盒内装有主控器(22)和与主控 器(23)相接的第一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24),所述风速检测单元(20) 和风向检测单元(21)均与主控器(23)相接,所述风速检测单元(20) 和风向检测单元(21)均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
所述通风状态监测机器人包括水平底盘(25-1)、安装在水平底盘 (25-1)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对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二行走 驱动机构、位于水平底盘(25-1)正上方的水平台板(25-7)、分别安装 在水平底盘(25-1)左右两侧上方的左调节立柱(25-2)和右调节立柱 (25-3)以及分别驱动左调节立柱(25-2)和右调节立柱(25-3)在水平 面上旋转的左旋转驱动机构(25-8)和右旋转驱动机构(25-9),所述左 调节立柱(25-2)和右调节立柱(25-3)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平台板 (25-7)通过左调节立柱(25-2)和右调节立柱(25-3)支撑于水平底盘 (25-1)的正上方;所述左旋转驱动机构(25-8)与左调节立柱(25-2) 传动连接,且右旋转驱动机构(25-9)与右调节立柱(25-3)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行走驱动机构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水平底盘(25-1)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供左调节立柱(25-2) 和右调节立柱(25-3)安装的左调节座(25-4)和右调节座(25-5),所 述左调节立柱(25-2)与左调节座(25-4)之间以及右调节立柱(25-3) 与右调节座(25-5)之间均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左调节座(25-4) 和右调节座(25-5)均为中部开有内螺纹孔的安装座,所述左调节立柱 (25-2)和右调节立柱(25-3)的底部均为设置有外螺纹的螺纹段;所述 左调节座(25-4)和右调节座(25-5)的上部均通过轴承(25-6)安装在 水平台板(25-7)上;所述左调节立柱(25-2)的侧壁上安装有左侧检测 臂(25-10),所述左侧检测臂(25-10)为由左液压缸(25-11)进行驱 动的液压伸缩杆,所述左侧检测臂(25-10)的后端固定安装在左调节立 柱(25-2)上且其前端以铰接方式与左液压缸(25-11)的活塞杆顶端连 接,所述左液压缸(25-11)的缸体底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左调节立柱 (25-2)上,所述左液压缸(25-11)、左侧检测臂(25-10)和左调节立 柱(25-2)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左侧检测臂(25-10)与左调节 立柱(25-2)呈垂直布设;所述右调节立柱(25-3)的侧壁上安装有右侧 检测臂(25-12),所述右侧检测臂(25-12)为由右液压缸(25-13)进 行驱动的液压伸缩杆,所述右侧检测臂(25-12)的后端固定安装在右调 节立柱(25-3)上且其前端以铰接方式与右液压缸(25-13)的活塞杆顶 端连接,所述右液压缸(25-13)的缸体底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右调节立 柱(25-3)上,所述右液压缸(25-13)、右侧检测臂(25-12)和右调节 立柱(25-3)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右侧检测臂(25-12)与右调 节立柱(25-3)呈垂直布设;所述水平底盘(25-1)内设置有第一电子线 路板,所述第一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器(25-14)以及分别与第 二控制器(25-14)相接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25-15)和第二短距离无线 通信模块(25-28);所述左侧检测臂(25-10)上安装有对其长度进行实 时检测的第一长度检测单元(25-18),所述右侧检测臂(25-12)上安装 有对其长度进行实时检测的第二长度检测单元(25-19),所述左调节立 柱(25-2)上安装有对其旋转角度进行实时检测的第一旋转角度检测单元 (25-20),且右调节立柱(25-3)上安装有对其旋转角度进行实时检测 的第二旋转角度检测单元(25-21);所述左侧检测臂(25-10)和右侧检 测臂(25-12)的前端均安装有空气状况检测单元(25-22),所述水平底 盘(25-1)上安装有对其行走位置进行实时检测的行走位置检测单元 (25-23);所述行走位置检测单元(25-23)、第一长度检测单元(25-18)、 第二长度检测单元(25-19)、第一旋转角度检测单元(25-20)、第二旋 转角度检测单元(25-21)和两个所述空气状况检测单元(25-22)均与第 二控制器(25-14)相接;所述第二行走驱动机构、左旋转驱动机构(25-8) 和右旋转驱动机构(25-9)均由第二控制器(25-14)进行控制且三者均 与第二控制器(25-14)相接;
所述风管管口口径及朝向自动调整车包括车体(1)、安装在车体(1) 底部的第一行走机构、对所调整柔性风管管口的口径与朝向进行调整的管 口口径及朝向调整机构和对所述管口口径及朝向调整机构的调整状态进 行实时检测的调整状态检测单元,所述管口口径及朝向调整机构安装在车 体(1)顶部;所述管口口径及朝向调整机构包括安装在车体(1)顶部左 右两侧的左侧调整件和右侧调整件,所述左侧调整件位于所述右侧调整件 后侧,所述车体(1)的顶部前侧安装有供所述右侧调整件安装的前滑槽 (4),且车体(1)的顶部后侧安装有供所述左侧调整件安装的后滑槽(5), 所述前滑槽(4)和后滑槽(5)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车体(1)的宽度 方向布设;所述左侧调整件包括左弧形支撑杆(2-1)、安装在左弧形支 撑杆(2-1)顶端的左侧托板(2-2)、安装在左侧托板(2-2)上的左侧 夹紧板(2-3)、安装在后滑槽(5)内且能在后滑槽(5)内进行左右移 动的后铰接座(2-4)和推动左弧形支撑杆(2-1)进行左右移动的左伸缩 液压缸(2-5),所述左弧形支撑杆(2-1)底端以铰接方式安装在后铰接 座(2-4)上;所述右侧调整件包括右弧形支撑杆(3-1)、安装在右弧形 支撑杆(3-1)顶端的右侧托板(3-2)、安装在右侧托板(3-2)上的右 侧夹紧板(3-3)、安装在前滑槽(4)内且能在前滑槽(4)内进行左右 移动的前铰接座(3-4)和推动右弧形支撑杆(3-1)进行左右移动的右伸 缩液压缸(3-5),所述右弧形支撑杆(3-1)底端以铰接方式安装在前铰 接座(3-4)上;所述左侧夹紧板(2-3)和右侧夹紧板(3-3)呈左右对 称布设且二者均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平板;所述左伸缩液压缸(2-5)和右 伸缩液压缸(3-5)均呈水平布设,所述左伸缩液压缸(2-5)位于左弧形 支撑杆(2-1)左侧,所述右伸缩液压缸(3-5)位于右弧形支撑杆(3-1) 右侧,所述车体(1)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供左伸缩液压缸(2-5) 的缸体和右伸缩液压缸(3-5)的缸体安装的左安装座(6)和右安装座(7); 所述左伸缩液压缸(2-5)的活塞杆顶端安装有左推板(8),所述左推板 (8)固定安装在左弧形支撑杆(2-1)上;所述右伸缩液压缸(3-5)的 活塞杆顶端安装有右推板(9),所述右推板(9)固定安装在右弧形支撑 杆(3-1)上;所述左伸缩液压缸(2-5)和右伸缩液压缸(3-5)分别通 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同步阀的两个出油口相接,所述液压同步阀的进油口通 过供油管路与供油箱相接;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 内装有第二电子线路板,所述第二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器(10) 和与第一控制器(10)相接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11);所述车体(1) 装有电动转向机构(13),所述电动转向机构(13)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 传动连接且其由第一控制器(10)控制;所述供油管路上装有由第一控制 器(10)控制的第三液压泵(12),所述电动转向机构(13)和第三液压 泵(12)均与第一控制器(10)相接;所述调整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对车体 (1)的转动角度进行实时检测的第三转动角度检测单元(14)和对左侧 夹紧板(2-3)与右侧夹紧板(3-3)之间的间距进行实时检测的距离检测 单元(15),所述第三转动角度检测单元(14)和距离检测单元(15)均 与第一控制器(10)相接;
所述第二控制器(25-14)与主控器(22)之间通过第二短距离无线 通信模块(25-28)和第一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24)进行通信,且第二 控制器(25-14)与无线控制终端(19)之间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25-15) 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控制器(10)与无线控制终端(19)之间通过第二无 线通信单元(11)进行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138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提拉式隧道排水盲管拦污盒
- 下一篇:一种注塑式支护锚杆装置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