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40029.6 | 申请日: | 2014-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2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卢成林;魏强;刘铭元;尤佳;王佐友;赵伯洋;马帅;刘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B27/00 | 分类号: | B23B27/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刘昕宇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孔镗削 加工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刀具,具体涉及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中深孔加工作业出现频繁,为解决此类技术瓶颈,多 数加工选用了专用深孔加工机床,但深孔加工机床具有加工尺寸局限性以及造 价昂贵等特点,一直无法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中。
深孔加工机床具有良好的深孔加工性能,但其设备造价昂贵,适合于批量 生产的深孔加工中应用。由于很多生产单位为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引用 深孔加工机床的意义并不大,因此深孔加工机床的引用并未在制造业中得以广 泛的引用。深孔加工机床具有加工尺寸范围的约束,而零件的加工尺寸超出了 机床的加工范围,则仍无法进行加工。
针对于深孔加工难题及机床引用资金昂贵等问题,对于深孔加工刀具的研 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刀具的改进,对于深孔加工难题有了一定的改善, 且通过刀具改善实现深孔加工的资金投入较少,得到了许多生产厂家的认可。 由此可见,通过对刀具的改善是实现深孔加工作业的有效途径。
应用于车床上的镗削加工不同于其他加工方式,由于切削力作用下,加工 过程中会出现刀具体偏心现象,且刀杆颤动无法控制。以上加工工艺瓶颈,使 车床深孔镗削加工出的零件尺寸精度极差,且会出现明显的锥形孔状。因此, 对长杆深孔加工刀具的结构优化是解决车床上深孔镗削加工的最佳办法。
在机械制造行业,孔径与孔深度比小于1/10即为深孔。深孔加工在普 通车床上由于镗刀刀杆较长,且为单刃切削,受切削力影响,会产生刀具 振动、刀杆偏移等现象,让刀现象严重,导致零件深孔加工端尺寸达不到 要求。刀具振动会导致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极差,刀具会因高频振颤引起 崩刃、折断等现象,使加工无法继续进行,极易引起零件加工报废现象, 降低了产品合格率及生产效率。孔径较大深孔,要求切削量较大,排屑量 也随之增多。切屑的高效排出是保证加工效率及零件加工质量的保障,切 屑在孔径深处属加工盲区,操作者无法了解加工情况,切屑缠刀现象会导 致零件加工质量下降,甚至会卡死刀具,导致刀具崩刃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传统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包括刀杆、刀头、刀片、 锁紧螺钉、顶盖、支撑块,其中刀杆的前端依次设置刀头和顶盖,由锁紧螺钉 将顶盖和刀头固定在刀杆上,在刀头上设置刀片。
如上所述的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所述的刀杆长径比为20:1。
如上所述的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所述的刀片为涂层刀片。
如上所述的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刀头上设置凹槽,刀片安装在 凹槽中。
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刀杆上制备螺纹通孔,与刀头成90°夹角, 该螺纹通孔中设置支撑块。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刀杆、顶盖、刀头,在刀 杆顶端设置刀头,刀头由顶盖固定在刀杆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所述的刀头为双刃刀头。
如上所述的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其中,刀杆均布4处凹槽,在凹槽内 设置卡布胶木条。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本发明涉及的深孔镗削加工刀具结构简单,加工 方法易于操作,可一次性完成长轴类零件内孔、外圆、端面等一次性装夹 加工,保证了工件的加工质量,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本发明涉及的深 孔加工刀具及加工方法突破了深孔加工过程中刀具振颤的技术瓶颈,加工 精度明显高于普通加工。本发明涉及的深孔加工刀具可应用于普通车床上, 同时这种加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通用机床,应用极为广泛。深孔加工刀 具及其加工方法,可以代替专用深孔加工机床,适用于机械制造行业中单 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具备推广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粗镗刀具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示意图;
图3.精镗刀具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向示意图;
图5.刀具找正示意图。
图中:1.刀杆、2.刀头、3.刀片、4.螺钉、5.顶盖、6.支撑块、7.卡布胶木条、 8.双刃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包括刀杆1、刀头2、刀片 3、锁紧螺钉4、顶盖5、支撑块6组成。
该刀片3为涂层刀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00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