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及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4206.8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36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郑则广;徐结兵;于海滨;符国富;陶基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永胜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5101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呼吸 雾气 装置 调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呼吸辅助装置,尤其涉及的是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及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气雾吸入治疗是呼吸科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气雾吸入治疗时,随气流吸入肺部的气雾气体必须达到小气道才能发挥疗效。但是,呼吸道存在解剖死腔,解剖死腔是指口腔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正常成人的解剖死腔气体容量为140ml,气体容量是指能够容纳的气体体积。吸气时,气体经过解剖死腔后再到达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呼气时,解剖死腔内的气体首先呼出,然后,才是来之于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气体。
然而,在进行气雾吸入治疗时,只有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并沉积于小气道和肺泡内的气雾药物才能发挥作用。实际气雾吸入治疗时,尚未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伴随吸气进入解剖死腔的气雾药物,没有发挥作用就通过呼气被排出,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气雾药物比例较少,使气雾吸入治疗效果不能达到最佳化。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气雾吸入治疗不能保证气雾药物的充分吸收,缺少有效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及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旨在通过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提高气雾药物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沉积率,控制气雾气体在吸气开始时吸入呼吸道,保证在吸入量尚有140ml前完成单次吸入气雾气体的任务。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包括:
管道以及设置在管道上的用于连接气雾喷射装置的进气连接口、用于排出呼吸道气体的呼气口及用于与呼吸道接触交换气体的接触交换口;
设置在呼气口、用于调节呼气阻力的单向呼气阀;
设置在进气连接口、用于在进气连接口连接气雾喷射装置时调节喷射的气雾气体与非气雾气体比例的吸气限流器。
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其中,所述管道为透明管道。
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在管道负压时触发控制气雾喷射装置喷射气雾的触发单元。
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进气连接口的气雾喷射装置。
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其中,所述气雾喷射装置设置有气雾喷嘴。
利用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的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当呼吸者吸气时,控制气雾喷射装置喷射气雾,并通过调节吸气限流器控制吸气流速,使管道产生负压;
B、在呼吸者吸入一定量体积的气体后控制气雾喷射装置停止喷射气雾;
C、当呼吸者呼气时,通过单向呼气阀调节呼气阻力,使管道产生呼气末正压。
所述的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其中,步骤A之前还包括:预先将盛放有液体药物的气雾喷射装置固定在进气连接口。
所述的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其中,步骤A还包括:调节气雾喷射装置喷射的气雾气体与非气雾气体比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及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包括管道以及设置在管道上的用于连接气雾喷射装置的进气连接口、用于排出呼吸道气体的呼气口及用于与呼吸道接触交换的接触交换口。本发明提供了优选方案,在使用所述装置吸气时触发雾化气体产生,使雾化气体与吸收的空气同步进入呼吸道;在呼气口设置了单向呼气阀,通过单向呼气阀调节呼气阻力,产生呼气末正压,延长了呼气时间,保证了气雾气体在呼吸道时间,有利于对气雾气体的吸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肺部气体的充分呼出;在进气连接口设置吸气限流器,通过吸气限流器调节喷射的气雾气体与非气雾气体比例,保证吸气流速合适和吸气时间足够长,保证气雾药物被充分吸入肺部,发挥疗效,而且适当调节吸气限流器后,能够保证在吸入量尚有140ml前完成单次吸入气雾气体的任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气雾喷射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辅助呼吸气雾气体的装置使用时的气体流向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调节呼吸气雾气体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永胜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永胜医疗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42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