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9911.7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55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宪宏;程继红;胡金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9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2141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包括由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组成的负极涂层;所述碳材料包括:碳核,包覆于所述碳核表面的第一碳材料,包覆于所述第一碳材料表面的第二碳材料;所述碳核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硬碳、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所述第二碳材料为无定形碳或石墨;所述负极涂层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负极涂层的厚度为40μm~90μm。本申请通过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添加特殊结构的碳材料,并调节电极特性参数孔隙率与厚度,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本申请还提供了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手机到电动车等都在使用锂电提供的便携能源。锂离子电池最早由索尼公司1991年实现商业化,之后不断发展,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寿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成为研发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电池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技术,电池性能的提高通常是通过提高负极和正极材料来实现的。
现今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绝大多数都采用某一种或几种碳材料作为负极。1973年碳材料首次被提出可用做插层电极,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不同的碳材料前驱体、制备方法以及热处理/化学处理活化方法均可得到具有不同结晶度、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的碳材料。
锂离子插层的碳材料主要有石墨、焦炭、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热解碳、碳60以及纳米碳管等。无定形碳(比如软碳和硬碳)相对于结晶状的碳材料(比如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来说,在寿命、功率和安全性能方面更具优势,但是石墨材料则在能量密度和价格方面优势明显。基于此,为了提高电池的寿命、功率和安全性能,人们经常把软碳或者硬碳掺混到石墨材料里做成负极,但是增加了掺混的步骤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如何制造低成本高性能的负极一直是锂电工业界的一大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使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且成本较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包括由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组成的负极涂层;
所述碳材料包括:碳核,包覆于所述碳核表面的第一碳材料,包覆于所述第一碳材料表面的第二碳材料;所述碳核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硬碳、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所述第二碳材料为无定形碳或石墨;
所述负极涂层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负极涂层的厚度为40μm~90μm。
优选的,所述碳核的含量为59wt%~99.8wt%,所述第一碳材料的含量为0.1wt%~40wt%,所述第二碳材料为0.1wt%~10wt%。
优选的,所述粘结剂的含量为所述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总量的0.5wt%~10wt%;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所述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总量的0.5wt%~10wt%。
优选的,所述负极涂层的孔隙率为25%~35%,所述负极涂层的厚度为50μm~75μ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碳材料、导电剂与粘结剂混合,得到浆料;
将所述浆料在集流体上进行涂敷,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
所述碳材料包括:碳核,包覆于碳核表面的第一碳材料,包覆于第一碳材料表面的第二碳材料;
所述碳核材料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热解产生硬碳的碳材料前驱体,所述第二碳材料为石墨或热解产生无定形碳的碳材料前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9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