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翻盖式分插热防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50784.2 | 申请日: | 2014-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崔品;崔鹏飞;梁锦辉;刘晓华;韩晶晶;董耀军;吴宏伟;韩旭;黄俊;刘建设;张杰;常志鹏;周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D45/00 | 分类号: | B64D45/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翻盖 式分插热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盖式分插 热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依靠气动力在大气层内长时间飞行,气动加 热严重、持久,会对飞行器结构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做 好飞行器结构本体及其相应设备、接插件的热防护。底遮板位于整个 飞行器底部,用来阻止飞行器底部热气流进入飞行器内部,并安装飞 行器姿控动力系统设备、传感器、变换器、分离插头、插座等设备。 由于飞行器底部力热环境条件恶劣,底遮板受到高热流、高速、高动 压气体冲刷,必须要做好底遮板以及底遮板上设备与分离插头、插座 等设备的热防护措施。分插(包括分离插座或插头)位于飞行器底部, 用于连通飞行器与运载器之间的电缆网,传递电信号。当运载器与飞 行器结构分离后,连接飞行器与运载器之间电缆网的接插件也将在电 磁力或机械拉力的作用下分开,以实现飞行器与运载器的整体分离。 对于飞行器而言,与运载器分离后,整个分插将直接暴露在飞行器底 部,受到底部热气流的冲刷。如果热环境恶劣,将出现分插短路或烧 穿的现象,将导致飞行器电信号紊乱、热气流进入舱内等现象发生, 对整个飞行器带来灾难性的故障,也将直接影响飞行成败。
分插的常规热防护措施主要是靠分插自身结构来抵抗外界气动 热,当插头、插座分离后,分插结构在电磁力作用下,自动实现电信 号的短路保护,防止受热出现电信号紊乱。然而,当气动热环境恶劣, 飞行器底部温度过高时,这种仅靠分插自身结构主动抗热的方式,容 易导致整个分插被烧坏、烧穿,进而影响飞行器的正常飞行。因此, 需要提供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分插热防护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分插的热防护问题,提供一种翻盖式分插 热防护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翻盖式分插热防护装置,包括底遮板、分插、挡块a、挡块 b、防热板、隔热毡和扭簧;底遮板为平板结构,开有一个分插安装 孔,其形状与分插相适应,分插安装在底遮板的分插安装孔内;防热 板的一侧为板状结构,另一侧为管状结构,扭簧安装在防热板的管状 结构内,扭簧一端固定在管状结构上;挡块a和挡块b为圆柱形,圆 柱直径与防热板的管状部位内径相适应;挡块a和挡块b分别伸进防 热板的管状结构两端,挡块a或挡块b伸进防热板的管状结构的底面 还开有豁口作为扭簧固定槽,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挡块a3或挡块b 的扭簧固定槽上;挡块a和挡块b固定安装在底遮板上,使得防热板 能够沿挡块a和挡块b的轴线转动。
所述防热板的另一侧为圆柱状结构,从圆柱形的底面开有凹槽, 扭簧安装在凹槽内。
所述扭簧包括左旋扭簧和右旋扭簧;所述防热板的管状结构或圆 柱状结构中间设置有隔板,将管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分为两段,隔板 上开有两个豁口,左旋扭簧和右旋扭簧分别安装在管状结构的两段 内,一端固定在隔板的豁口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3和挡块b伸进 防热板的底面上。
所述防热板的管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平面转 角,使得防热板仅能顺时针转动至水平位置。
所述防热板靠近分插的一面粘接有隔热毡。
所述隔热毡为柔性隔热毡或隔热毯。
所述挡块a和挡块b为圆柱型台阶轴形状,包括两级圆柱型台阶, 第一级台阶的圆柱直径大于第二级台阶的圆柱直径,第二级台阶的圆 柱直径与防热板的管状部位或圆柱状部分凹槽的内径相适应;挡块a 与挡块b的第二级台阶的圆柱分别从左右两边分别伸进防热板的管 状部位两端。
所述挡块a和挡块b的第一级台阶圆柱设有一个平面转角,平面 转角的底面上开有螺纹孔;挡块a和挡块b分别通过螺钉穿过螺纹孔 和底遮板的螺钉孔,将其固定在底遮板上。
所述挡块a或挡块b安装时通过旋转给扭簧施加初始预紧扭矩。
所述挡块a与挡块b的底面上均开有一字槽,以便于使用工具旋 转挡块a与挡块b。
所述挡块a、挡块b或防热板的材料为耐高温复合材料或耐高温 金属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07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