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0800.8 | 申请日: | 2014-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3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任元;王卫杰;蔡远文;樊亚洪;缪存孝;叶郭波;邵琼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C32/04 | 分类号: | F16C3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体内 转子 偏置 球面 径向 磁轴 | ||
1.一种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包括定子系统和转子系统两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系统主要包括:定子上球面铁心(1)、定子下球面铁心(2)、激磁线圈(3)、定子隔磁环(4)、定子上导磁环(5)、定子下导磁环(6)、定子永磁体(7)、定子套筒(8)和定子锁环(9);
所述转子系统主要包括:转子上球面铁心(10)、转子下球面铁心(11)、转子隔磁环(12)、转子上导磁环(13)、转子下导磁环(14)、转子永磁体(15)、转子套筒(16)和转子锁环(17);
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组成4个磁极,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组成4个磁极,共组成磁轴承上下两端8个磁极,分别组成X、Y轴正负方向的定子磁极,每个定子磁极绕制有所述激磁线圈(3);
所述定子隔磁环(4)位于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和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之间,所述定子上导磁环(5)位于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径向外侧,所述定子下导磁环(6)位于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径向外侧,所述定子永磁体(7)位于所述定子上导磁环(5)和所述定子下导磁环(6)之间;
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所述定子隔磁环(4)、所述定子上导磁环(5)、所述定子下导磁环(6)和所述定子永磁体(7)位于所述定子套筒(8)径向内侧,并通过所述定子锁环(9)固定安装在所述定子套筒(8)上;
所述转子上球面铁心(10)位于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径向内侧,所述转子上球面铁心(10)外球面与所述定子上球面铁心(1)内球面留有间隙,形成空气气隙(18);
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位于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径向内侧,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外球面与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内球面留有间隙,形成空气气隙(18);
所述转子隔磁环(12)位于所述转子上球面铁心(10)和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之间,所述转子上导磁环(13)位于所述转子上球面铁心(10)径向内侧,所述转子下导磁环(14)位于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径向内侧,所述转子永磁体(15)位于所述转子上导磁环(13)和所述转子下导磁环(14)之间;
所述转子上球面铁心(10)、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所述转子隔磁环(12)、所述转子上导磁环(13)、所述转子下导磁环(14)和所述转子永磁体(15)位于所述转子套筒(16)径向外侧,并通过所述转子锁环(17)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子套筒(1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上球面铁心(1)和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的磁极均采用极靴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上球面铁心(1)的磁极球面半径和所述定子下球面铁心(2)的磁极球面半径相等,且两者的球心完全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上球面铁心(10)的磁极球面半径和所述转子下球面铁心(11)的磁极球面半径相等,且两者的球心完全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上导磁环(5)、所述定子下导磁环(6)、所述转子上导磁环(13)和所述转子下导磁环(14)均为1J85、1J50或电工纯铁导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永磁体(7)和转子永磁体(15)为衫钴合金或钕铁硼合金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永磁体(7)和所述转子永磁体(15)为轴向圆环,沿轴向充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永磁体内转子永磁偏置球面径向磁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永磁体(7)与所述转子永磁体(15)的体积相等,且充磁方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080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达及其马达轴承结构
- 下一篇:用于铰接机构的锁闭释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