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腰骶椎轴向融合内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2235.9 | 申请日: | 2014-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2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爱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A61L27/06;A61L27/18;A61L27/04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33205 | 代理人: | 叶优富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骶椎 轴向 融合 固定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行脊柱腰骶椎部位融合技术的腰骶椎轴向融合内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由带螺纹中空螺头,中空网状构件、封口垫及若干固定螺钉组成,带螺纹中空螺头和中空网状构件直接连接,中空网状构件和下方的封口垫直接连接,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中空、中部为网状镂空结构、上方开口、下方被封口垫封口的腰骶椎轴向融合内固定装置。中空网状构件和封口垫内设有若干条固定钉通道,固定钉通过封口垫底部的封口垫底部固定钉通道口向上沿固定钉通道钻入,从网状构件周围螺钉通道开口钻出,再进一步固定在椎间隙终板的皮质骨上,可以起到牢固的固定。本发明可以为腰骶椎提供足够的融合面积和坚强的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行脊柱腰骶椎部位融合技术的腰骶椎轴向融合内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设计可以为腰骶椎提供足够的融合面积和坚强的固定。
背景技术
腰椎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腰骶椎各种疾病的有效方法,经过百年的发展,腰椎融合术方式多种多样。1911年,Hibbs将自体棘突碎骨植于椎板间以达到融合,即后外侧(横突间) 腰椎融合术。1948年,Develand和Bosworth对Hibbs融合术进行了改进,将植骨床向外侧延伸到关节突的外侧和横突的基底部。虽然PLF手术入路简单,易暴露,并发症较少;但不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点,不能恢复前柱及中柱的稳定;后外侧植骨较易吸收,易形成假关节,为充分显露植骨床, 加重了多裂肌的损伤。并且,该手术对盘源性腰背痛病人效果差。
另一种为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从前方进入椎间隙,能更有效地撑开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同时前方入路能更彻底地清除变性的椎间盘,无须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从而避免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还保护了椎板、小关节等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但是,前方入路易损伤大血管和交感神经丛,导致逆行性射精及小便障碍等并发症;同时存在融合器下沉、松动及脱出及椎间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由于该术式手术创伤相对大,并发症多,目前临床上很少应用此技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1953年Cloward首次报道的,可以同时完成椎管减压和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管完成椎间融合,以获得腰椎前中柱的稳定。缺点为仅限于下腰椎水平, 可引起神经及硬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存在植骨块脱出、术后形成瘢痕再次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硬膜外纤维化及硬膜外大部分血供丢失等风险。
1982年,Harms等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从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完成椎间盘切除、植骨、椎间融合器植入等一系列过程。本手术能提供腰椎双侧的前、中柱支撑,而附加后外侧植骨和坚强的内固定,也可以获得腰椎的四周融合,避免了ALIF腹膜后器官损伤的风险。
但以上各种手术方式均为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
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微创经皮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但这些手术方式安全性仍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2004年,美国学者Cragg等人首次报道腰椎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Interbody Fusion,AxiaLIF),AxiaLIF通过骶前直肠后间隙向上置钉,可完成L5/S1(腰5/骶1)单节段或L4/L5(腰4/5)、L5/S1双节段的融合。本术式采用经皮技术,只需在尾骨旁切迹处做10-20mm小切口并可执行手术,并以骶前直肠后间隙这一天然间隙为工作通道,组织创伤小。这种技术不必开腹显露,并且可减少肌肉、韧带的破坏,最重要的是不破坏L5-S1水平的纤维环及稳定性。骶前入路不仅对于L5/S1单一节段固定融合可以做到,而且也可以用于2节段融合,包括L4/5, L5/S1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22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