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凹版印刷油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3441.1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6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项敬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敬来 |
主分类号: | C09D11/107 | 分类号: | C09D11/107;C09D11/106;C09D1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凹版印刷 油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油墨领域。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作为众多印刷方式中的一种,以其印制品墨层厚实、颜色鲜艳、饱和度高、印刷品质量稳定等众多优点在印刷包装及图文出版领域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从应用情况来看,在国外,凹印主要用于杂志、产品目录等精细出版物,此外,也多应用于装饰材料等特殊领域;在国内,凹印主要应用于包装印刷,随着中国凹印技术的发展,在纸张包装、木纹装饰、皮革材料、药品包装上凹印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已有的适用于凹版印刷的油墨要求其粘度、着色力、附着牢度及耐热性等多项参数符合普通使用环境需要即可,这将是该油墨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为拓展凹版印刷油墨的应用范围,对于该类油墨的粘度、着色力、附着性和耐热性等多项参数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进一步改善凹印油墨的耐热性、附着性、粘度等性能仍是该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凹印油墨的耐热性、附着性等多项性能,提供了一种凹版印刷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凹版印刷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 15-20份,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 10-15份,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10-15份,高岭土2-3份,氢氧化钙2-3份,硫酸钡2-3份,乙酸乙酯 20-26份,乙醇10-15份,丁醇10-15份,亚光粉 5-6份,钛白粉10-12份,分散剂0.5-1份;
优选凹版印刷油墨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 17份,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 12份,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12份,高岭土2.5份,氢氧化钙2.5份,硫酸钡2.5份,乙酸乙酯 23份,乙醇12份,丁醇12份,亚光粉 5份,钛白粉12份,分散剂0.8份;
其中所述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是以重量比为2:1的的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在反应釜中,通氮气至压力0.3MPa,升温到60℃,经引发剂引发,反应2小时后获得的。
所述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是由重量比为1.5:1的2-丁烯酸甲酯和氯醚树脂,在反应釜中,升温至100℃,滴加引发剂,并于1小时内滴毕,保温反应2小时后获得的。
所述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物,二者的重量比为1:1。
所述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制备过程中升温速率为3℃/min。
所述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与偶氮二异丁腈的混合物,二者重量比为4:1。
所述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制备过程中升温速率为5℃/min。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乙酸乙酯、乙醇和丁醇加入分散机中,然后加入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和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搅拌分散,加入高岭土、氢氧化钙、硫酸钡、亚光粉、钛白粉和分散剂,经高速分散,得到凹版印刷油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选用特定的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和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的组合物作为油墨成膜物质,在油墨成膜过程中三种树脂之间发生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油墨的耐热性和附着性,其中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的加入,不仅能够与其它树脂组分发生协同作用,产生上述有益效果,同时该组分的使用还能够改善油墨的流平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乙酸乙酯20重量份、乙醇10重量份和丁醇10重量份加入分散机中,然后加入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15重量份,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10重量份和2-丁烯酸甲酯改性氯醚树脂10重量份,搅拌分散,加入高岭土2重量份、氢氧化钙2重量份、硫酸钡2重量份、亚光粉5重量份、钛白粉10重量份和分散剂0.5重量份,经高速分散,得到凹版印刷油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敬来,未经项敬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3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