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新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3511.3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2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贺志远;张文娟;余建刚;梁永日;韩志超;杨文泓;孙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F10/02 | 分类号: | C08F10/02;C08L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赵静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支 聚乙烯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新用途,所述新用途为其在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150‑1000k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小于2.5,总支链数大于50/1000C。该无规超支化聚乙烯不同于以往聚乙烯材料,均具有橡胶粘弹性。而且不同分子量和支化度的聚乙烯展示了不同的相结构,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作为粘弹性材料进行使用,能广泛地应用到热塑性弹性体、塑料相容剂、添加剂、粘合剂、夹层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方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类不需要经过硫化,且具有类似橡胶般优良弹性的材料,与此同时,这类材料兼具热塑性树脂的优良加工性能,因此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被广泛使用于建筑,鞋材,绝缘电缆,汽车工业等领域,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优势。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热塑性弹性体都是高分子共聚物,主要分为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两大类,产业界主要通过复杂化学合成过程对材料中橡胶相(软段)与塑料相(硬段)之间的比例进行控制,进而得到不同的微相结构,最终实现调控材料弹性性能的目的。为了满足更高的使用需求,更多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高分子被设计出来,与此同时,材料的成本也呈指数增长,即便如此,性能的提高也极为有限,呈现出典型的供需矛盾。所以,采用新型的催化剂,通过更为简单的聚合工艺,更为廉价的聚合单体,得到相结构可控且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
而聚乙烯作为产量最大、用途极广的合成树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在众多应用中,乙烯类弹性体几乎全部是乙烯共聚物,主要采用Ziegler-Natta型催化剂(DE patent,889229.1953-09-07;IT patent,545332.1954)、Phillips型催化剂(Belg patent 530617.1955;USpatent,2825721.1958-03-04)和茂金属型催化剂(Metalorganic Catalysis for Synthesis and Polymerization.Berlin:Springer,1999.1-674;)合成。而且通常所说的聚烯烃弹性体是乙烯和1-辛烯的共聚物,辛烯含量在20%以上。
发明人在过去数年里一直致力于乙烯聚合催化剂和催化工艺的研究,研究和开发了多类镍配合物的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中国专利ZL 00 1 21033.5,申请日2000年7月17日,授权公告日2003.1.8;中国专利申请号01118455.8,申请日2001年5月31日;中国专利ZL 01 1 20214.9,申请日:2001年7月6日,授权公告日2004.7.7;中国专利申请号01120554.7,申请日2001年7月20日;中国专利ZL 02 1 18523.9,申请日2002年4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04.12.22;中国专利ZL 02 1 23213.X,申请日2002年6月12日,授权公告日2003.11.19;中国专利申请号03137727.0,申请日2003年6月23;中国专利申请号03148378.X,申请日2003年7月2日;中国专利申请号03154463.0,申请日2003年10月8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6284.7申请日2004年10月29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1711.2申请日2004年12月30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642731.2,申请日2007年03月08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119281.2申请日2007年7月19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新用途。
本发明所提供的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新用途为其在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无规超支化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为150-1000k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小于2.5,总支链数大于50/1000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35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