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品保鲜微胶囊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8079.7 | 申请日: | 2014-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30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龚亮;蒋跃明;段学武;张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A23B7/154 | 分类号: | A23B7/15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 保鲜 微胶囊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保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保鲜微胶囊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保鲜剂的安全性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要求食品保鲜剂具有无毒、少残留、高效、对人体无害等特点。因此,发展无公害的绿色保鲜剂是保鲜领域的研究趋势。
丁香酚(Eugenol)是我国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标准编号:QB 1509-1992),其对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黄曲霉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13,170(6):1379-88)。在美国,已醛(Hexanal)是一种食品添加剂(EAFUS:A Food Additive Database.2013,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同时其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防治炭疽病菌和青霉病菌等(Int J Food Microbiol.2007,118(2):164-72;Plant Pathol.2005,55:100–105.)。然而丁香酚和已醛两者都难溶于水,在常温下容易挥发,这些物理特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操纵,限制了其药效更好的发挥。微胶囊剂是药物的一种新剂型,其将药物的活性成份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
目前,王春梅等人公开了一种以丁香酚与腈菌唑复配杀菌剂防治炭疽病的专利(公开号:CN101496518 B);杨静东等人公开了一种以肉桂醛、丁香酚、麝香草酚、单宁酸为主要成份的、应用于畜禽养殖场所的杀菌剂专利(公开号:CN102106347 A);臧伟新等人公开了一种以丁香酚为主要成份的防治植物病害的专利(公开号:CN101940206 A),但是,国内尚未有关于丁香酚与己醛复配物微胶囊剂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毒、能高效杀菌的食品保鲜微胶囊。
本发明的食品保鲜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采用包合的方法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材包括丁香酚和己醛,丁香酚和己醛的体积比为1~19:1。
优选,所述的壁材优选为β-环糊精。
所述的食品保鲜微胶囊,优选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将β-环糊精溶于其质量10倍量的水中溶解,再将丁香酚和己醛加入到β-环糊精溶液中,丁香酚和己醛的体积比为1~19:1,按照每5.7gβ-环糊精加入2ml丁香酚和乙醛的比例添加,在50℃下搅拌3小时形成稳定包合物,经冷却、过滤,滤出物经干燥后得到食品保鲜微胶囊。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食品保鲜微胶囊在防治荔枝霜疫霉菌、柑橘青霉病菌、香蕉枯萎病菌和芒果炭疽病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食品保鲜微胶囊对荔枝霜疫霉菌、柑橘青霉病菌、香蕉枯萎病菌和芒果炭疽病菌具有高效的杀菌作用,具有杀菌谱广、用量低、杀菌效果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并且由于丁香酚和己醛两者均为食品添加剂,具有无毒、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本发明的食品保鲜微胶囊可以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保鲜剂应用在食品特别是采摘后的水果蔬菜的防腐保鲜。
附图说明:
图1是荔枝霜疫霉菌生测实验结果;
图2是柑桔青霉菌生测实验结果;
图3是芒果炭疽病菌生测实验结果;
图4是香蕉枯萎病菌生测实验结果;
其中包合物A、B、C、D分别指的是微胶囊A、B、C、D。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对比例1:微胶囊A的制备
将5.7gβ-环糊精溶解于57ml的去离子水,在70℃的条件下搅拌1h。将2ml丁香酚(溶解于2ml的无水乙醇)缓慢加入以上溶液,在50℃的条件下搅拌3h,之后冷却、抽滤,将滤出物放置于60℃的恒温干燥箱,过夜。所得白色固体即为微胶囊A,室温保存。
对比例2:微胶囊B的制备
将5.7gβ-环糊精溶解于57ml的去离子水,在70℃的条件下搅拌1h。将2ml已醛(溶解于2ml的无水乙醇)缓慢加入以上溶液,在50℃的条件下搅拌3h,之后冷却、抽滤,将滤出物放置于60℃的恒温干燥箱,过夜。所得白色固体即为微胶囊B,室温保存。
实施例1:微胶囊C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未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80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