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天线雷达探测器馈电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67824.4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5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孙芸;佟瑞;朱浩;崔恒荣;孙晓玮;李昭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36;H01Q13/02;G01S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5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雷达 探测器 馈电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天线雷达探测器馈电结构。
背景技术
微波、毫米波探测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无线周边警戒、测速雷达、汽车防撞雷达、引信、液位探测等多个方向得到了应用。通过微波、毫米波雷达技术的调频连续波可以实现距离测量,通过多普勒频移可以对运动目标的速度进行探测。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采用双天线或单天线的结构形式。双天线功能上较易实现,但往往需要更大的立体空间,同时成本也相应增加。单天线的雷达探测器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收/发通道之间通过环形器或耦合器进行连接,保证信号的单向传输。一般而言环形器常用于频率较低的频段,比如Ku波段(12GHz~18GHz)以下频率,更高频段较难实现。采用耦合器的结构方式,由于设计过程中需要外接50Ω电阻,导致50%的接收功率被消耗,降低了系统的探测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天线雷达探测器馈电结构,能够解决工作频率在毫米波频段时环形器设计的难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单天线雷达探测器馈电结构,包括收/发天线、波导反射面、发射馈线和接收馈线,所述收/发天线固定在所述波导反射面上方;所述发射馈线和接收馈线相互垂直设置,共用所述波导反射面上的一个波导口,并通过不同的波导电磁波激励模式进行馈电。
所述收/发天线为圆波导喇叭收/发天线,所述波导反射面为圆波导反射面;所述圆波导喇叭收/发天线的圆心和圆波导反射面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
所述发射馈线与接收馈线利用通过调节与圆波导反射面的圆点的位置以调节收发之间的隔离度。
所述反射馈线和接收馈线与各自微带线连接处上方的波导口侧面设有波导开窗。
所述收/发天线和波导反射面之间通过过渡波导进行信号过渡。
所述反射馈线和接收馈线均采用Roger4350或Rogers5880材料制成。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利用天线不同的馈电模式实现收/发共用同一天线,通过不同的电磁波激励模式实现收发的隔离。本发明的馈电结构设计、组装均比较方便,通过提高加工与装配的精度可以使其工作于较高的频段,具有很好的通用性。本发明可以替代现有单天线雷达探测器中的环形器,特别解决工作频率在毫米波频段时环形器设计的难题,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无需增加额外成本,且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单天线雷达探测器馈电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收/发天线1、波导反射面2、发射馈线3、接收馈线4、微带线5、波导开窗6、过渡波导7和底座8。其中,底座8与收/发天线1部分均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或镀金、镀银处理,以保证良好的电磁传播特性。
所述收/发天线1为圆波导喇叭收/发天线,所述波导反射面2为圆波导反射面;将圆波导喇叭收/发天线1固定在圆波导反射面2上方,通过螺纹进行紧固,保证圆波导反射面2与圆波导喇叭收/发天线1的圆心重合,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同时紧密接触,保证良好的电磁传播性能。所述收/发天线1和波导反射面2之间通过过渡波导7进行信号过渡。
所述发射馈线3和接收馈线4相互垂直设置,共用所述波导反射面2上的一个波导口,并通过不同的波导电磁波激励模式进行馈电。发射馈线3和接收馈线4利用天线不同的馈电模式实现收/发共用同一天线,通过不同的电磁波激励模式实现收发通道的隔离,并通过调节馈线与圆波导反射面2的圆点的位置以调节收发之间的隔离度。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发射馈线与接收馈线同时在波导腔体中形成激励,发射与接收馈线垂直,通过腔体中不同的激励模式形成隔离,反射波导腔、传输波导腔与收、发馈电完成射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78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定时温控漏保器
- 下一篇:一种具有双陷波特性的蓝牙超宽带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