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68894.1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0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贾春燕;刘万发;郭敬为;刘通;公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2 | 分类号: | H01S3/02;H01S3/0941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极管 碱金属 蒸汽 高压 增益 | ||
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激光器属于气体激光器范畴,其常压下吸收带宽很窄,大大限制了激光器的发展。要想增加吸收带宽,研制高压增益池非常必要。研制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在于:不采用非金属密封圈,如何在高压情况下使石英窗口与金属增益池主体之间密封,同时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石英池窗口不会因金属增益池的热应力挤压而破裂。这些问题成为研制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的技术瓶颈。本发明涉及新型激光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的技术难题,使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的吸收谱线更宽,更有利于泵浦光的吸收和激光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激光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的技术难题,使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的吸收谱线更宽,更有利于泵浦光的吸收和激光的产生。
背景技术
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激光器属于气体激光器范畴,其常压下吸收带宽很窄,大大限制了激光器的发展。要想增加吸收带宽,研制高压增益池非常必要。由于碱金属性质非常活泼,与绝大多数的非金属材料甚至大多数金属材料都会产生反应,同时考虑到增益池材质的承压能力,这就对增益池材质的筛选有了严格的限制,只能选择不与碱金属反应的金属材质。而增益池窗口采用石英材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增益池进行加热并达到一定的温度(200℃以上),以使碱金属蒸发产生碱金属蒸汽。这样,研制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在于:不采用非金属密封圈,如何在高压情况下使石英窗口与金属增益池主体之间密封,同时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石英池窗口不会因金属增益池的热应力挤压而破裂。这些问题成为研制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高温高压下长时间使用、并能反复使用、对碱金属无污染的二极管泵浦的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
一种二极管泵浦碱金属蒸汽高压增益池,包括增益池主体、石英窗口、窗口法兰;增益池主体为圆柱体结构,于圆柱体的上下两端面上分别开设有圆柱形凹槽,即分别掏一个圆柱形的池子,两个圆柱形的池子与增益池主体不同轴,两个圆柱形的池子并以增益池主体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呈对称结构;于两个圆柱形池子底部中心处之间开设有通孔,使两个圆柱形池子中心通过一个圆柱形贯通孔而贯通,圆柱形贯通孔的轴线连接两个圆柱形池子底面的中心,并通过增益池主体的中心;于两个圆柱形池子内分别设有缓冲卡环结构,缓冲卡环为轴截面为梯形的环形结构,即环形结构的一个圆形端面面积小于另一个圆形端面面积,缓冲卡环与圆柱形池子同轴,环形结构的较小的圆形端面面向池子的底面设置;于增益池主体的一个端面上设置一个通气孔,通气孔与增益池主体另一个端面的圆柱形池子贯通;于两个圆柱形池子内分别放置有石英窗口,于两个圆柱形池子的开口端分别设有窗口法兰。
缓冲卡环为由圆柱形池子的内壁面向轴心和池子底面方向延伸出来,缓冲卡环与圆柱形池子同轴,缓冲卡环为轴截面为梯形的环形结构,即环形结构的一个圆形端面面积小于另一个圆形端面面积,延伸方向与轴线呈3-5度倾斜角度,环形结构壁面厚度为0.1mm-0.5mm。
石英窗口为两块上下底面不等直径的圆锥台形结构,石英窗口顶面较大,面向池子底面的石英窗口底面较小。
两块石英窗口由底面向里嵌入增益池主体的两个圆柱形池子内,并与圆柱形池子的底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石英窗口的底面与圆柱形孔的底面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放置碱金属。
石英窗口与增益池主体之间通过缓冲卡环进行密封连接;除密封作用外,缓冲卡环还对石英窗口起缓冲作用,避免高压情况和加热-冷却过程由于应力过大导致石英窗口破裂;
石英窗口和增益池主体通过窗口法兰进行固定;窗口法兰和石英窗口间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
于增益池主体上的通气孔处设有气孔活塞,气孔活塞可与增益池主体上的通气孔连接,气孔活塞上设有阀门,增益池可通过气孔活塞阀门的开闭与外界连通或隔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88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