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稳定结构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73342.X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2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铁军;邵桂芳;刘暾东;文玉华;郑骥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美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20/10 | 分类号: | G16C20/10;G06N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纳米 粒子 催化剂 稳定 结构 实现 方法 | ||
1.一种三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稳定结构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构造三合金纳米粒子的初始结构,其包括如下过程:根据合金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构造三合金纳米粒子的初始结构,确定计算机仿真的编码方式,将三合金记为第一元素、第二元素和第三元素,第一元素为Au、第二元素为Cu、第三元素为Pt;
步骤2:对步骤1构造的初始结构进行优化,具体包括如下过程:首先系统建模,采用势函数来描述原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运动形式,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值的数学模型;其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指第一元素、第二元素和第三元素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元素、第二元素和第三元素之间由初始的不稳定的结构,经过作用势作用,经计算机模拟,逐渐演变成稳定的结构;
步骤3:针对步骤2建立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系统目标函数进行最小化求解,求得的解即是合金纳米粒子的稳定结构,最小化结果也即是最优解;
步骤4:根据步骤3得出的解的形式,进行计算机解码输出,确定三合金纳米粒子的稳定结构内部形态;
Au-Cu-Pt三合金纳米颗粒中,Au和Cu趋向于分布在表层,Pt趋向于分布在内层,当Pt比例达到40%以上时会分布在表层,Au和Cu表现出竞争偏聚:(1)当Au+Cu原子数之和低于表面原子数时,二者同时占据表面;(2)当Au+Cu原子数之和高于表面原子数并低于表面和次表面原子数之和,并且Au:Cu=1时,Cu先占据表面;(3)当Au+Cu原子数之和高于表面和次表面原子数之和,并且Au:Cu=1时,Au在表面占据具有优势,Cu在占据表面后,剩余部分将越过次表面,分布在内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稳定结构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构造三合金纳米粒子的初始结构包括如下过程:首先构造无穷大的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立方体的第一元素单晶体,将方形角锥体盖在无穷大的第一元素单晶体的6个面上,得到一个二十四面体模型,该二十四面体模型中的各个坐标固定;将合金纳米颗粒中各个类型的原子放入二十四面体模型的各个坐标;然后,在原子尺寸及原子位置不变情况下,针对某个(第一元素:第二元素:第三元素)比例,通过对原子位置进行编码,将第一元素、第二元素和第三元素放置在纳米粒子构型空间内,从而生成一个随机无序的初始构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稳定结构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势函数来描述原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运动形式,具体是采用Q-SC多体势来描述其纳米颗粒的能量;根据Q-SC力场,系统总势能可表述为:
其中,Rij表示原子i与原子j之间的距离,ε表示能量的标度因子,V(Rij)是对势项,表示原子i和原子j之间的核-核排斥作用;
ρi表示原子i的局域电荷密度a是晶格常数(例如采用0K时的晶格常数),c为无量纲参数,n、m为整型参量且满足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334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