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76272.3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1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黄达娜;张仁利;阳帆;吴春利;李玥;武伟华;耿艺介;李晓恒;高世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虫 实时 荧光 pcr 检测 试剂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鲜食生鱼的饮食时尚的兴起,异尖线虫病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为了解海产品异尖线虫感染状况,有必要对市面上流通的海产品进行异尖线虫的检测。但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通过形态学鉴定技术,操作繁琐,比较耗时,检出率低。
相比传统检测方法的缺点,现有采用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多通过对待侧样本的前处理、核酸提取、凝胶电泳等步骤进行,但该方法实施过程中凝胶电泳的操作,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同时过程也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检测荧光信号减少了假阳性、缩短了检测时间的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包括PCR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其中,
所述PCR特异性引物包括具有序列表SEQ.ID.No.1碱基序列的异尖线虫核糖体18s上游引物和具有序列表SEQ.ID.No.2碱基序列的异尖线虫核糖体18s下游引物;
所述荧光探针具有序列表SEQ.ID.No.3碱基序列,且所述荧光探针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
本发明的试剂盒,使用时对从待测标样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扩增过程中的荧光变化,即可实现异尖线虫的检测;检测过程是实时反映靶基因扩增的过程,并根据内参或外参直接反映出靶基因的拷贝数;相比现有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周期短、高通量等优点,同时通过光学系统检测荧光信号而省去了凝胶电泳的繁琐操作,既减少了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对人、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缩短了检测时间。
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一种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取待测样本DNA;
以提取的待测样本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PCR;其中所述实时荧光PCR过程中采用的引物为具有序列表SEQ.ID.No.1碱基序列的异尖线虫核糖体18s上游引物和具有序列表SEQ.ID.No.2碱基序列的异尖线虫核糖体18s下游引物;所述实时荧光PCR过程中采用的荧光探针为具有序列表SEQ.ID.No.3碱基序列的荧光探针,且所述荧光探针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
检测PCR过程中的荧光信号。
本发明的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设计的灵敏性引物和探针,对从待测标样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扩增过程中的荧光变化,即可实现异尖线虫的检测;检测精度高、结果准确,且过程快速简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以华支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弓形体、日本血吸虫、异尖线虫、卫氏并殖吸虫为待测标样进行检测的荧光变化图;
图2为本发明的以华支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弓形体、日本血吸虫、异尖线虫、卫氏并殖吸虫为待测标样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图;
图3为灵敏性实验分析验证本发明方法的灵敏性过程中的荧光变化图;
图4为灵敏性实验分析验证本发明方法的灵敏性结果的线性曲线;
图5为灵敏性实验分析验证本发明方法的灵敏性结果的数据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异尖线虫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获取待测样本,并提取待测样本DNA;
S20,以提取的待测样本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PCR;
S30,检测PCR过程中的荧光信号。
本发明上述过程通过对待测的DNA样本进行扩增,并通过扩增过程中荧光探针产生的荧光信号变化,从而便可以得知待测样本是否含有目标病原体;其中,在步骤S20的实时荧光PCR中采用的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6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