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型高盐反渗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82074.8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6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齐永红;王林;杨楠;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B01D61/08;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5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反渗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内陆石化企业废水零排放工艺的节能型高盐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陆石化企业迫切需要实施废水零排放。在废水零排放工艺中,反渗透膜浓缩是必须的工艺阶段。石化企业零排放工艺的来水一般接收的是中水回用的反渗透浓水或污水处理后的合格产水,由于水中一般含盐量在10000mg/L以上,所以我们将处理进水含盐量在10000mg/L以上的反渗透装置叫做浓水反渗透装置。工作时,浓水反渗透装置将前端中水回用的反渗透浓水进行倍量的浓缩,为后续蒸发结晶单元提供经济条件。目前,本领域公知的进水含盐量超过10000mg/L的浓水反渗透装置基本不配备能量回收设施,由于现有浓水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压力一般在2MPa以上,运行压力高,所以其Ⅱ段反渗透膜的浓水压力就高,以往将Ⅱ段反渗透膜的2MPa以上的高压浓水直接输送到下段工艺单元,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现有技术中虽也有少量的反渗透装置配备透平式能量回收器,但此类装置的能量回收效率也只有6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型高盐反渗透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节能型高盐反渗透装置由通过管道连接的给水箱、变频给水泵、保安过滤器(即过滤精度为5μm的过滤器)、高压泵、I段反渗透膜、Ⅱ段反渗透膜、段间变频增压泵、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器、RO产水箱、浓水箱组成,给水箱的出水经变频给水泵和保安过滤器后分为两路,一路由能量回收器低压进水管送至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器的低压进水端,另一路送至I段反渗透膜的输入端,I段反渗透膜的RO产水端输接至RO产水箱的进口端,I段反渗透膜的RO浓水端经段间变频增压泵后送至Ⅱ段反渗透膜的输入端,Ⅱ段反渗透膜的RO产水端接至RO产水箱的进水口端,Ⅱ段反渗透膜的RO浓水端由能量回收器高压进水管送至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器的高压进水端,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器的高压出水端和低压出水端分别通过能量回收器高压出水管和能量回收器低压出水管输接至I段反渗透膜的输入端和浓水箱的进水口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在变频增压泵至Ⅱ段反渗透膜间的管路上装有第一排气阀,在能量回收器高压出水管的管路和能量回收器低压出水管的管路上分别装有一个调节阀,在能量回收器低压出水管的管路还分支旁引出一端外通至地沟的排水管,在排水管上装有排水阀。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在能量回收器高压出水管的管路上装有与调节阀连锁控制的流量计,在能量回收器低压进水管的管路上装有与能量回收器低压出水管上调节阀连锁控制的流量计。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器采用型号为PX220的能量回收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I段反渗透膜和Ⅱ段反渗透膜分别采用型号为SW30HRLE-400i和SW30ULE-400i的反渗透膜。
本发明所述高盐反渗透装置的实施应用使得高盐废水的反渗透再回收利用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零排放工艺末端的多效蒸发器的规模减少,从而减少了零排放的一次性投资。使用普通的反渗透浓缩,会使多效的进水含盐量达到15000~20000mg/L,水量也大;而使用了本发明所述的高盐的反渗透装置,可以将水的含盐量再浓缩一倍,即30000~40000mg/L,甚至可以达到50000mg/L,水量也小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多效蒸发系统的规模。另外,本发明也为反渗透装置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由于目前的海水淡化的反渗透装置基本是一段式的,水回收率为45%~50%,本发明所述高盐反渗透装置进水含盐量类似与海水,所以可以应用于海水淡化中,提高海水淡化的水回收率10~20个百分点。本发明所述高盐反渗透装置的能量回收效率达到95%以上,产品主要将应用于化工企业的废水零排放系统中,可大大节省零排放系统的一次性投资。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20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