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获取1588链路非对称性延时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87456.X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3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侯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获取 1588 链路非 对称性 延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获取1588链路非对称性延 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1588时间同步协议在通讯网络中得到越来越 多的应用。1588协议中给出如何实现时间同步的方法,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 物理链路对称。但是在实际网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非对称问题,即收发链路的 传输延时不相等,则使用1588时间同步协议计算时间偏差,一半的非对称性 误差值没有计算到偏差值中去,使得时间偏差得不到正确的修正,从而降低时 间同步质量。在非对称性延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时间无法同步。
解决非对称性延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延时。目前获取非对称性延时, 一般采用人工获取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借助昂贵的仪器仪表进行,例如:时 间同步测试仪、OTDR(光时域反射仪)、示波器等,不但工作量大、效率低 下,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相关仪器携带不方便。因此人工获取延时方法难以 普遍推广实施。
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解决非对称性延时问题的方案,例如:
利用颠倒线路的方式校正同步误差,但是仍然存在若干问题:颠倒线路时, 两个设备之间如何协商?如何保障流程有效进行?发生异常情况时,如何保障 颠倒的线路恢复原有状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此方案的可靠性将 无法保障,无法在实际环境中有效实施。
利用光环回器及单纤双向同波长光模块,实现时间误差的计算。此方案需 要在光路两端安装特殊的器件,可实施性差,而且不支持传输链路是电路的情 况。
利用1:2分光器及两对收发光口,实现时间误差的计算。但是分光器对光 信号的衰减较大,同样不支持传输链路是电路的情况。
综上,亟需一种低成本而且更加有效的方案来解决1588链路中非对称性 延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获取1588链路非对称性延时的方法及 装置,通过运行倒换协议,保障倒换过程的有效进行,防止倒换后无法恢复的 情况,提高了获取1588链路非对称性延时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获取1588链路非对称性延 时的方法,包括:
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运行1588时间同步协议,获取第一组时间戳, 其中主时钟和从时钟之间设置有1588收发链路;
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运行倒换协议,倒换主时钟侧1588接收链路和 1588发送链路,以及倒换从时钟侧1588接收链路和1588发送链路;
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运行1588时间同步协议,获取第二组时间戳;
根据获取的第一组时间戳和第二组时间戳,计算主时钟和从时钟之间的 1588收发链路非对称性延时。
其中,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运行1588时间同步协议,获取第一组时 间戳,具体包括:
通过主时钟向从时钟发送同步Sync(a)报文,获取主时钟发送同步Sync(a) 报文的时间戳T1和从时钟接收同步Sync(a)报文的时间戳T2;
通过从时钟向主时钟发送延时请求Delay_req(a)报文,获取从时钟发送延 时请求Delay_req(a)报文的时间戳T3和主时钟接收延时请求Delay_req(a)报文 的时间戳T4。
其中,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运行倒换协议,倒换主时钟侧1588接收 链路和1588发送链路,以及倒换从时钟侧1588接收链路和1588发送链路, 具体包括:
在主时钟进入倒换预备状态时,定时向从时钟发送倒换预备请求报文;
根据从时钟接收到的倒换预备请求报文,向主时钟回应倒换预备完成报文 并进入倒换预备状态;
根据主时钟接收到的倒换预备完成报文,停止向从时钟发送倒换预备请求 报文,并倒换主时钟的收发链路,向从时钟发送链路诊断报文;
在第一限定时间内,从时钟未接收到链路诊断报文,则对从时钟的收发链 路进行到换;
在第二限定时间内,经收发链路倒换后的从时钟接收到链路诊断报文,将 倒换完成报文发送至主时钟。
其中,分别在主时钟和从时钟上的1588时间同步协议,获取第二组时间 戳,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74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