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麦穗鱼对养殖池塘硫酸铜药效的生物指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87669.2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2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罗福广;黎娅;黄杰;杨军;易弋;伍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0 | 分类号: | G01N3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麦穗 养殖 池塘 硫酸铜 药效 生物 指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指示生物进行养殖池塘硫酸铜药效的生物指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麦穗鱼作为指示生物,根据麦穗鱼对硫酸铜的急性毒性试验特性,对硫酸铜药效进行生物指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硫酸铜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广泛作为杀虫、除藻、消毒剂,因其效果明显、价格低廉深受养殖户青睐。但实际生产中,对于硫酸铜耐受力较强的养殖鱼类,通常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药物浓度才能达到病害防治目的,例如在水温10-25℃时,据报道硫酸铜对于大多数寄生虫病驱杀的有效浓度通常为0.5-0.7mg/L。由于硫酸铜容易受水体有机物、悬浮物、总碱度、水温、酸碱度等的影响,每个池塘环境都不同,有效浓度难以把握,通过精密仪器来测量药物浓度不现实,目前也尚无快速检测的简易方法,养殖户通常因为治疗浓度不够或过量,造成病情延误或毒副作用而影响生产养殖。
生物监测是利用某种生物个体的异常生理或行为参数变化,短期内监测物质毒性的变化,可以直接判断水体毒性物质对水生动物潜在影响、毒性变化。利用不同浓度硫酸铜对指示鱼类急性毒性的不同敏感程度,从直观上判断水体硫酸铜药效和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把握有效浓度,合理施放药物的目的。
麦穗鱼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几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部分地方还作为经济鱼类,或观赏鱼类优质饵料鱼而进行规模养殖。该鱼杂食性,主食浮游动物,放入小型池塘、水池、鱼缸等都能自然繁殖,易于长期人工饲养管理,同时在自然水体中也可以使用诱捕网具捕获或从观赏鱼市场采购。该鱼在硫酸铜毒理试验中,对药物浓度敏感,是非常好的指示生物,并有价格低廉、容易获取、简单实用、易于管理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价格低廉、指示生物容易获取、简单实用、易于管理的养殖池塘硫酸铜药效的生物指示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采用麦穗鱼对养殖池塘硫酸铜药效的生物指示方法方法是在不同养殖水体环境采用含硫酸铜晶体的药剂防治病害过程中,水温在10-26℃时按照药剂参考使用量均匀泼洒到池塘后,在池塘四周投放装有麦穗鱼的封闭尼龙网网笼,定期观察麦穗鱼行为异常情况,间接指示水体硫酸铜药效情况,用药期间保证水体溶氧在4mg/L以上。
含硫酸铜晶体的药剂均匀泼洒到池塘后0.5h内,在鱼塘四周水面下处放置装有麦穗鱼的尼龙网笼,每隔4h观察麦穗鱼行为异常和死亡情况。
尼龙网笼网目在30-50目,网笼具开口,可封闭,放入池塘前检查网笼密闭性,防止麦穗鱼逃逸。
池塘面积小于10亩的,投放4个网笼,池塘面积大于等于10亩的,投放6个网笼,每个网笼内放入10尾健康麦穗鱼,规格3cm以上。
硫酸铜药效的判断方法和处置方法如下:
(1):投放网笼后观察统计,每个网笼内麦穗鱼无跳跃水面、频繁冲撞网笼、翻转游动异常行为,4h后观察每个网笼内麦穗鱼全活,活动、体色正常,指示该次药剂均匀泼洒池塘后,药物药效相当于以下实验室环境:水温23±0.5℃,pH值7.3±0.2,以CaCO3计总碱度145±21mg/L,以CaCO3计总硬度88±14mg/L;硫酸铜晶体浓度0.15mg/L以下水平,对于防治病害效果差或无,应按照0.55ppm硫酸铜晶体的量再次使用药剂均匀泼洒池塘。
(2):投放网笼后观察统计,每个网笼内麦穗鱼无异常行为,4h后观察部分鱼体色变深,4h,8h,16h后统计网笼内麦穗鱼平均死亡率在20%以下,指示该次药剂均匀泼洒池塘后,相当于以下实验室环境:水温23±0.5℃,pH值7.3±0.2,以CaCO3计总碱度145±21mg/L,以CaCO3计总硬度88±14mg/L;硫酸铜晶体0.15mg/L-0.30mg/L浓度药效水平,对于防治病害效果差,应按照0.35ppm硫酸铜晶体的量再次使用药剂均匀泼洒池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76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