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88988.5 | 申请日: | 2014-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7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杨乐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乐宁 |
主分类号: | A61K36/736 | 分类号: | A61K36/736;A61K9/48;A61P1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1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桂枝 茯苓 胶囊 治疗 乳腺 增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以中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乳腺增生,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及内分泌紊乱有关。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孕激素分泌不足,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盛,刺激乳腺主体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所致。本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病名最早见于《中藏经》。《外科正宗》有“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的描述,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不疏,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挟痰,导致乳络经脉阻塞不通,结聚乳中为肿块而引起乳房疼痛,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活血祛瘀、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桂枝茯苓胶囊是桂枝茯苓丸的现代胶囊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之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可改善乳腺增生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浆雌二醇(E2)、孕酮(P)和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调节其内分泌;降低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乳头高度,减轻乳腺充血与水肿,减少乳腺小叶的腺泡数量,抑制腺泡分泌现象,改善导管上皮增生的程度,从而对乳腺增生病起预防与治疗作用。本次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故研究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发明内容
诊断标准: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乳腺囊性增生病诊断标准和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有关内容制定。共有24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入本次临床试验。试验组120例中脱落2例(其中用药后1个月准备怀孕自动退出1例,用药后1个月失访1例),剔除5例(其中误纳2例,用药后无检测记录3例),完成试验113例。对照组120例中脱落1例(用药后1个月失访),剔除7例(其中误纳3例,用药前血液学检查未检2例,用药后无检测记录2例),完成试验112例。试验组年龄18~50岁,平均(38.24±7.57)岁;未婚11例,已婚104例;病程3~240个月,平均(34.82±45.16)个月;病情轻度23例,中度90例,重度2例。对照组年龄18~49岁,平均(37.35±7.91)岁;未婚15例,已婚98例;病程3~180个月,平均(24.25±35.80)个月;病情轻度27例,中度86例,重度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病例标准:乳腺患者符合乳腺囊性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证,20~25岁女性,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排除病例标准:妊娠期、哺乳期、严重月经周期紊乱或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乳腺炎症及乳腺癌患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服用避孕药及性激素类药物者;过敏体质者;20岁以下或50岁以上患者;近4周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中止试验标准:依从性<80%或>120%,或连续停药至少4d者;失访者;撤消知情同意书;意外怀孕者;试验过程中违背试验方案;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试验过程中发现治疗药物效果不好,甚至无效,不具有临床价值者;申办者要求中止或药品监督管理局因某种原因中止试验者等。研究设计按照国家GCP指导原则:制定试验计划,采用分层、分段区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设计方法,计划完成2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PLAN过程生成随机数字表,并对1~240顺序号进行随机分配。同时为每个随机号准备一封应急信件,盲底一式两份,密封保存。统计分析时分两次揭盲,第一次揭盲划分组别,第二次揭盲解密每组的具体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疗效标准和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1年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稿)》的相关内容制定。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p)≥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70%≤p<9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30%≤p<7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p<30%。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为:p=(s治疗前总积分-s治疗后总积分)/s治疗前总积分×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乐宁,未经杨乐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89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砭石泥灸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