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InGaN子量子阱的共振隧穿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96211.3 | 申请日: | 2014-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5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安;陈浩然;李月;田言;陈安;郝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32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ingan 量子 共振 二极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器件技术领域,涉及宽带隙半导体GaN材料的共振隧穿二极管及制作方法,可用于高频、大功率器件制作。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氮化镓GaN、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是继以半导体Si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和以GaAs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之后,在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大禁带宽度、高导带断续、高热导率、高临界场强、高载流子饱和速率、高异质结界面二维电子气浓度等优良特性,GaN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太赫兹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由于其具有很多独特的特性以及优势,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去研究。太赫兹的频率范围为0.1THz到10THz,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因此要想获得太赫兹的频率,必须选择合适的器件作为太赫兹波的产生源。共振隧穿二极管由于其器件特性成为实现太赫兹器件源的重要选择。基于GaN基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的共振隧穿二极管,继承了GaN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异质结的优点,它具有高载流子浓度、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工作频率、大功率及耐高温等特性,因此成为众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
1991年,Wie等人提出在AlAs/GaAs/AlAs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发射极增加一层InGaAs薄层能有效的提高隧穿电流密度,参见Designing resonant tunneling structures for increased peak current density,Appl.Phys.Lett,58,1077,1991.但是随着人们对太赫兹器件源研究的不断突破,GaAs共振隧穿二极管的输出功率已经不能满足太赫兹器件源的输出需求。GaN负阻器件同传统的化合物半导体GaAs负阻器件相比具有更高的工作频率和输出功率,且GaN的负阻振荡器基频频率可达750GHz,远远大于GaAs的140GHz,而更为重要的是,在THz工作频率,GaN基器件的输出功率比GaAs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可以达到几百毫瓦甚至几瓦的功率。再者,AlAs/GaAs界面处的二维电子气的来源是通过调制掺杂形成的,而GaN基异质结界面处的二维电子气是由材料的极化效应所引起的。选取合适的二维电子气能有效提高共振隧穿二极管的I-V特性和电流峰谷比。2011年,Razeghi等人报道对AlGaN/GaN/AlGaN共振隧穿二极管的研制,参见Room temperature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olar III-nitride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s,Appl.Phys.Lett,97,092104,2010.该方案采用AlGaN/GaN/AlGaN量子阱作为共振隧穿二极管的有源区,利用AlGaN/GaN界面的高导带断续来增加器件的电流峰谷比。但是由于AlGaN/GaN异质结界面处的高晶格失配、高界面粗糙度和强压电极化,使得界面处的陷阱中心的激活能和缺陷密度过大,在多次扫描下器件的I-V特性严重衰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基于GaN材料共振隧穿二极管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双InGaN子量子阱的共振隧穿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以提高器件的透射系数,降低功耗,改善GaN共振隧穿二极管I-V特性的可重复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本发明基于一种具有双InGaN子量子阱的共振隧穿二极管,包括主体部分和辅体部分,主体部分自下而上包括:SiC衬底层、GaN外延层、n+GaN集电极欧姆接触层、第一GaN隔离层、第一InAlN势垒层、第一GaN主量子阱层、第二GaN主量子阱层、第二InAlN势垒层、第二GaN隔离层和n+GaN发射极欧姆接触层;辅体部分包括环形电极、圆形电极和钝化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GaN主量子阱层与第二GaN主量子阱层之间设有第一InGaN子量子阱层;该第一InGaN子量子阱层,采用In组分为3%~7%的InGaN材料,厚度为0.8~1.2nm;
所述第二InAlN势垒层与第二GaN隔离层之间设有第二InGaN子量子阱层;该第二InGaN子量子阱层,采用In组分为3%~7%的InGaN材料,厚度为0.8~1.2nm;
所述第一InAlN势垒层和第二InAlN势垒层,均采用In组分为16%~18%的InAlN材料,厚度为0.8~1.2nm。
二、本发明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62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