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合金结构钢制造隔热油管的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99420.3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5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仁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巴南区仁荣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C21D9/08 | 分类号: | C21D9/08;B21C37/06;C22C38/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3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合金 结构钢 制造 隔热 油管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利用合金结构钢制造隔热油管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热采技术随着石油工业技术而发展,它对低压井,稠油井,老油井以及低温地带油井稳定和提高日产量最有效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尤其稠油井含有较高比例的石蜡和沥青的原油,特点是比重大,粘度高,流动性差的重质油。以及一些老油井,由于采掘时间长,油层压力低,原油流动性差,采掘十分困难,为了保证油井的日产量稳定或提高,必须推广应用热采技术来增加采掘量。由于热采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昔日被称为“地下僵龙”的高粘度稠油跃出地面成为十分重要的石化原料。
随着稠油开采的不断增加,热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相应隔热油管(即隔热双层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热采技术的原理:主要利用特制的隔热油管向地下稠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它在油层里停留7~15天时间,从而达到软化原油作用、提高原油温度、降低粘度、增加流动性,使原油增强自喷能力或借助于抽油机增加采集能力的技术。
隔热油管由两层钢管组成。外层管又称外套管,内层管又称内衬管。在内外层管之间填补绝热材料(如耐高温玻璃纤维、铝箔、硅酸盐等多层包扎而成),同时将夹层间抽成真空或注入惰性气体(He或Ar)增加绝热性能。
由于隔热油管的工况条件,必须采用高强度材质管制造而成。尤其内层衬管承受高温高压(温度T≥380℃,压力P≥36MPa),因此,必需采用强度达到N80级,外层套管处于常温下工作,一般可应用强度J55级即可,也可采用与内衬管同等强度钢。
隔热油管的外套管和内衬管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在制造时内衬管两端必须进行加厚再扩径加工,内衬管务必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内外管的连接应用焊接方法,内外管需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一般可用材质的碳当量Ce来控制)。
隔热油管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外层套管承受温度和压力与工作现场等同。然而内层衬管除承受输送高温高压蒸汽外,由于内外管温度和压力差悬殊,产生应力特别严重,使整个管体处于复杂应力作用下,往往使整个管体产生弯曲、扭转或焊缝产生裂纹、开裂等缺陷出现。尤其内外管端连接处由于焊接产生热影响区,迫使该部分材质的可塑性降低,即使采取退火或回火处理,亦很难达到正常状态。容易成为裂纹、开裂等缺陷的埋伏区。
依据隔热油管应用特点和生产制造,管体材质一般选用优质低合金结构钢。用热轧无缝管方法制成管体(平端),用调质处理提高钢的强度。尤其内衬管强度务必达到N80级要求。日本和美国的内外管是应用25Mn2钢制管。其内衬管应用水作淬火剂淬火,再经回火处理而成(金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而德国和我国某些厂家则选用25CrMo钢制管,
用油作淬火剂淬火,加回火处理而成。这两种调质处理方法的共同点:工艺装备复杂、投资大、技术水平高、操作难度大、合格率低、成本高,迫使成品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金结构钢,利用该合金结构钢制造隔热油管的外套管和内衬管,加工工艺简单,提高隔热油管的外套管和内衬管的焊接性能。本发明还提供利用该合金结构钢生产隔热油管的加工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合金结构钢生产隔热油管的加工工艺,所述的结构钢的化学成份按重量百分比计量,C:0.25%-0.35%,Mn:1.2%-1.5%,Si:0.5%-0.7%,P:≤0.015%,S:≤0.01%,Cr:≤0.05%,Ni:≤0.1%,V:0.05%-0.2%,Cu:≤0.1%,Al:≤0.01%,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碳当量Ce≤0.4%。
所述加工工艺步骤是:
(1)对经检验合格的管坯进行下料;(2)对管坯进行加温,加热温度为1300-1340℃;(3)在热定心下进行穿孔;(4)打头处理;(5)退火处理;(6)进行酸洗;(7)进行磷化皂化;(8)进行冷拔处理;(9)对冷拔后的管料再次进行退火、酸洗、磷化皂化和冷拔处理,直至钢管尺寸符合设计要求;(10)对管料进行正火热处理,正火温度为950-1000℃;(11)对管料进行矫直和切头尾;(12)进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测,钢管的金相组织应为铁素体和珠光体,不得有魏氏组织存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巴南区仁荣机械厂,未经重庆市巴南区仁荣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94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