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0245.5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陆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基肥 成型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中国化肥用量却以百倍速度增加。另外,由于中国每年约有7亿t农作物秸秆,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发利用,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生物炭是将农作物秸秆、木屑等生物质材料在限制或隔绝氧气的环境条件下,经热解而得到的固体产物,以固定碳元素为目的的炭被科学家们称为“生物炭”。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制成的生物炭,因其灰分含量高,在其他工业应用领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农业上的应用却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其最大作用。研究表明:炭基肥料是利用生物炭与其他肥料混合制成的长效肥料,生物炭施入农田,利用自身超强的吸附性把土壤中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吸附在它周围,可以防止肥料的流失而达到缓释的效果。在土壤中施用炭基肥料,可以调节土壤pH值向中性靠近,降低土壤的容重从而改善其通气透水性能,同时对农作物玉米的产量有12%左右的增加。用木屑制成的生物炭添加进土壤,发现当土壤中生物炭质量分数达到5%时,对除草剂的吸收量会明显增加,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目前炭基肥料,主要是将生物炭与基础肥料混合施入土壤中,但是没有造粒成型,这样在运输、储存等方面受限,无法形成产业化。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造粒效果满足运输要求的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S1:按照配料配方复配肥料配比,研磨粉碎,加入水充分搅拌是物料混合均匀;
S2:将S1所得混合物料置于造粒机中,在30~40Mpa压力下挤压造粒成型得条状肥料;
S3:将S2所得条状肥料置于烘干机中烘干4~6h。
其中,所述S1中还需要加入胶黏剂。
其中,所述胶黏剂为高岭土,所述高岭土的加入量占S2混合物料重量的0.5~2%。
其中,所述S1中水的加入量为12~15mL/100g.
其中,所述S1中研磨粉碎后各组分的粒度为50~100目。
其中,所述配料配方为尿素15~20份、过磷酸钙25~28份、磷酸氢二铵6~10份、氯化钾15~17份、秸秆炭15~18份。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挤压工艺将炭基肥料造粒成型,在加入秸秆炭的同时,还保证了符合国家复混生产工艺简单。适量炭基肥料施入土壤,还可以缓释肥效,减少肥料流失,同时能将土壤pH值由偏酸性向中性调节的趋势,改善土壤的pH值状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S1:按照配料配方复配肥料配比,研磨粉碎,加入水充分搅拌是物料混合均匀;
S2:将S1所得混合物料置于造粒机中,在30Mpa压力下挤压造粒成型得条状肥料;
S3:将S2所得条状肥料置于烘干机中烘干4h。
其中,S1中还需要加入胶黏剂。
其中,胶黏剂为高岭土,高岭土的加入量占S2混合物料重量的0.5~2%。
其中,所S1中水的加入量为12mL/100g.
其中,S1中研磨粉碎后各组分的粒度为50~100目。
其中,配料配方为尿素15份、过磷酸钙25份、磷酸氢二铵10份、氯化钾17份、秸秆炭18份。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秸秆炭基肥料的造粒成型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S1:按照配料配方复配肥料配比,研磨粉碎,加入水充分搅拌是物料混合均匀;
S2:将S1所得混合物料置于造粒机中,在35Mpa压力下挤压造粒成型得条状肥料;
S3:将S2所得条状肥料置于烘干机中烘干5h。
其中,S1中还需要加入胶黏剂。
其中,胶黏剂为高岭土,高岭土的加入量占S2混合物料重量的0.5~2%。
其中,所S1中水的加入量为13.5mL/100g.
其中,S1中研磨粉碎后各组分的粒度为50~1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02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 下一篇:用于提高韭黄产量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