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颗粒氢氧化钴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2402.6 | 申请日: | 2014-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4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董亚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亚伦 |
主分类号: | H01M4/52 | 分类号: | H01M4/52;C01G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6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氢氧化 电池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锂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颗粒氢氧化钴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氢氧化钴是一种重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前驱体,用于生产钴酸锂正极锂电池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能源受到人们的亲赖,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加之氢氧化钴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现行的氢氧化钴制备的方法有碱液沉淀法、沉淀转化法等。如H.C.施塔克公司的发明专利CN1190947公开了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大粒径氢氧化钴,首先用钴盐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形成碱式碳酸钴,洗涤干燥后将碱式碳酸钴打浆,然后与NaOH溶液混合,洗涤后产品需真空低温干燥。此的方法生产工序长,干燥条件苛刻,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故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有:1.氢氧化钴的粒度分布太宽。2.氢氧化钴的球形度不好。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颗粒氢氧化钴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本方法制备的氢氧化钴的粒度分布窄,氢氧化钴的球形度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颗粒氢氧化钴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均相沉淀制备晶核。将纯净的钴溶液加入尿素溶液,在80-99℃反应2-10小时,得到氢氧化钴沉淀做晶核;
2)络合沉淀。将均相沉淀制备出的氢氧化钴晶核浆化,然后与纯净的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络合剂、还原剂并流加入反应釜内,反应过程的pH8-12.5,反应温度30-90℃,反应停留时间5-20小时,搅拌转速300-800r/min,溢流出料;
3)碱洗。将溢流出料过滤,将固体氢氧化钴加入0.5-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0.5-2小时,浸泡温度40-70℃,然后将浸泡后的浆料过滤;
4)后处理。将碱洗后料加入纯水洗涤,洗涤至出水pH6-9,电导率<80us/cm,洗涤水的温度为40-70℃,洗涤后的物料烘干,烘干至水分<1.0%,然后过200-300目筛子,再经过混料、除铁后包装。
所述步骤1中尿素的浓度为1-3mol/l,钴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2.5-5,钴溶液为硫酸钴溶液、氯化钴溶液、硝酸钴溶液、醋酸钴溶液中的至少一种,钴溶液的浓度为1-3mol/l。
所述步骤2中氢氧化钴晶核浆化的固体浓度为质量分数10-30%,氢氧化钴晶核浆料、纯净的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络合剂、还原剂的体积流量比为1:3-6:1-3:0.5-1.5:0.1-0.3,钴溶液为硫酸钴溶液、氯化钴溶液、硝酸钴溶液、醋酸钴溶液中的至少一种,钴溶液的浓度为1-3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5-10mol/l,络合剂的浓度为8-10mol/l,络合剂为氨、EDTA、酒石酸钠中的至少一种,还原剂浓度为1-3mol/l,还原剂为水合肼、抗坏血酸、葡萄糖、甲醛、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3中氢氧化钴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5-10。
所述步骤4中烘干温度为80-160℃。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由于尿素在水溶液中,能够在高温条件下缓慢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二氧化碳难以溶解于水而逸出水面,氨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而溶解在水中,从而形成氨溶液,而氨溶液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从而使得钴离子沉淀得到氢氧化钴,由于可通过控制温度和升温速度来控制尿素溶液的分解,从而间接控制了钴离子的沉淀速度,且由于尿素在尿素溶液中均匀分布,钴离子在溶液中也均匀分布,则产生的氨电离出的氢氧根也在溶液中均匀分布,避免了局部过浓现象,使得钴的沉淀物粒度分布更均匀,且为球形,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然后,将得到的均匀的氢氧化钴球型颗粒,浆化进入反应釜内,其为大颗粒氢氧化钴的晶核,新生成的氢氧化钴将依附在均匀的氢氧化钴球型颗粒上生长,而避免了新生成的氢氧化钴晶核导致的氢氧化钴颗粒不均匀的情况。加入还原剂避免了三价钴的生成从而导致的氢氧化钴的晶体不完整。同时控制停留时间,得到的氢氧化钴的平均粒径在15-20um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法制备的氢氧化钴的粒度分布窄,氢氧化钴的球形度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亚伦,未经董亚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24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