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4150.0 | 申请日: | 2014-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9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锦冈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07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端部 加工 挤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挤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
背景技术
轴(shaft)是穿在轴承中间或车轮中间或齿轮中间的圆柱形物件,但也有少部分是方型的。轴是支承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一般为金属圆杆状,各段可以有不同的直径;机器中作回转运动的零件就装在轴上。
在加工轴时,通常需要加工轴颈、轴端部,而在加工轴时,通常均需要固定轴,例如在加工轴颈,需要用凹模与凸模配合加工轴颈,凹模即位于轴的外部,凸模则位于轴内部,凸模不仅给予轴向的作用力而且给予径向的作用力,利于凹模的模头挤压轴的外壁,使其内陷或者变形,形成轴颈,但是由于凸模给予轴周详的作用力,易对破坏轴端部,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采用顶料杆将轴的端部从外部挤压,从而抵消作用力,而现有的顶料柱即为普通的圆柱,圆柱的端面与工件的端面相抵时,由于接触面过大,在挤压的过程中会对工件产生损伤,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对轴端部加工时顶料柱与工件端部相抵,易使得工件端部损伤,导致质量差的缺点,提供一种避免顶料柱与工件面接触,损伤工件,质量好的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包括凹模固定座、顶料柱,凹模固定座上纵向设有T形通孔,T形通孔的大径端位于凹模固定座的下部,T形通孔的小径端位于凹模固定座的上部,T形通孔的小径端内壁设有密封垫圈,所述的T形通孔的大径端内设有垫板,垫板中心设有与T形通孔相通的第一通孔;工件位于T形通孔小径端上部,垫板与工件之间设有缓冲块,缓冲块内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壁均设有密封垫圈,顶料柱包括固定杆和顶料头,顶料头的端部为弧形,且顶料头的端部设有一组气孔,顶料柱内设有与气孔相通的气流通道,固定杆的尾部设有密封塞,顶料柱由垫板处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且顶料头的中心与工件相抵。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首先工件固定于凹模固定座的T形通孔上部,垫板用于固定顶料柱,顶料柱的端面与工件的端面弧形接触,从而避免面接触,避免损伤。
第二、缓冲块可定位工件的外围,给予外围柔和的作用力,避免工件外围损伤。
第三、顶料柱端面的气孔的和顶料柱内的气流通道,可从外部向顶料柱内冲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从其空中溢出,从而利用气压的作用起到固定牢固的作用,在顶料柱弧形面进行初步固定的基础之上,再利用气压作用加强固定作用,从而使得固定牢固,且与现有的面接触相抵的顶料柱相比,不仅作用面减小且固定牢固,避免损伤工件端面,质量好。
第四、T形通孔内壁的密封垫圈,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内壁的密封垫圈保证气流密封,避免溢出,从而保证固定牢固。
进一步,所述的顶料头端部为半球形。半球形的顶料头端部与工件接触部位仅为半球形中心处,仅为点接触,从而避免大面积损伤,质量效果更好。
进一步,所述的半球形的顶料头端部中心设有环形定位盘,定位盘的端部设有缓冲垫。环形定位盘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增大了接触面积,但是,是将点接触更改为环形的面接触,且缓冲垫避免对工件的压力过大造成损伤。
进一步,所述的顶料杆的外壁设有一组排气孔,每个排气孔上均设有密封盖。一组排气孔用于调节顶料柱内的气流,若气流过大时,而拔掉密封塞则难以精确控制,则可利用拔掉排气孔上的密封盖,进行调节,调节精度高,可微量调节,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轴端部加工的顶料挤压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顶料柱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顶料柱示意图。
图中:1凹模固定座、2T形通孔、3垫板、4固定杆、5顶料头、6气流通道、7气孔、8排气孔、9环形定位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锦冈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锦冈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4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