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4695.1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6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林康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康艺 |
主分类号: | C07D401/14 | 分类号: | C07D401/14;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伟斌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合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多氮唑类配体的铜/银配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具有独特的发光和催化性质。因此,其合成及性质是当前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d10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因为具有很好的发光性能而备受重视。1990年,Fujita等人首次得到了环状配合物[{Pd(en)(μ-4,4’-bipy)}4](NO3)8。从而为通过控制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位几何性来控制配合物的结构开启了一扇窗户。这种多金属的环状结构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利用其与客体分子之间的超分子作用用作分子传感器和合成模板。铸币金属离子(Cu(I), Ag(I), Au(I))与吡唑环形成的零维配合物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类金属环状结构。这类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其鲜明的光致发光性质及其丰富的变色现象,可以制备发光晶体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铜配合物合成简单,可作为潜在的制备变色晶体材料等优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配合物,其分子式为C33H27N18Cu3,属于六方晶系,R-3空间群。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铜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将配体与氯化亚铜加入到3 ml氨水中,密封加热到120℃并保持72小时,然后以每小时5℃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产生的浅黄色颗粒状晶体经洗涤、干燥,得所述铜配合物。
所述配体为{3-(2-吡啶基),4-[4-(1,2,4-三氮唑基)],5-甲基吡唑}
根据对本发明提供的铜配合物进行发光性能测试后发现,在不同溶剂中该配合物发光性能不同,具备潜在的制备发光晶体材料的前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铜配合物合成简单,产率高,所述的铜配合物溶剂致变色性能突出,具备潜在的制备发光晶体材料的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提供的铜配合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无特别说明,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溶剂和试剂均购买自市售商品,使用前未经纯化。红外光谱测定采用溴化钾压片法,使用仪器为Bruker Vector 22 红外光谱仪,波数以cm-1计。
实施例1:将0.1 mmol) 配体, 0.1 mmol氯化亚铜, 3 ml氨水加入到不锈钢反应釜内容积为10 ml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密封加热到120℃并保持72小时,然后以每小时5℃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产生的浅黄色颗粒状晶体经洗涤、干燥,产率约95%。红外光谱数据(KBr, cm-1):3404(w), 3066(m), 1590(w), 1508(w), 1464(s), 1342(m), 1242(w), 1182(m), 1100(w), 788(w), 651(w)。
所得结构如图1所示。
实施例2: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铜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研究其发光行为,所得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本发明提供的铜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最大发射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康艺,未经林康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4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感染的化合物
- 下一篇: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