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5670.3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5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冯军;韩太成;李鸿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军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饶钱 |
地址: | 22129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能量 转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动车辆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的车辆。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电动车辆在运行时会耗费大量电能,可持续运行时间有限,严重影响了电动车辆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系统,以改善电动车辆可持续运行时间有限,严重影响了电动车辆的推广应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系统,应用于电动车辆,所述系统包括电池组,与所述电池组相连的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相连的电动机,安装在所述车辆的车轴上的发电机,连接于所述发电机与所述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之间的超级电容;
所述发电机包括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轴上、随所述车轴一同转动的圆筒柱,固定在所述车辆的底盘上、位于所述圆筒柱外围的第一圆筒,所述第一圆筒靠近所述圆筒柱的一侧设有永磁体,所述圆筒柱在所述车轴的带动下对所述第一圆筒上的永磁体形成的磁场进行切割,所述第一圆筒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接线端子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超级电容、发电机等的巧妙集成,对发电机结构和安装位置的巧妙设计,使得在使用时,无需另设动力机械进行驱动,发电机直接利用车辆运行所产生的能量即可进行发电(圆筒柱在车轴的带动下对第一圆筒上的永磁体形成的磁场进行切割),发电机发出的电能被超级电容迅速存储,并反充入电池组内,从而形成了电池组-电动机-发电机-电池组的能量“循环体系”,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进而显著提高了电动车辆的运行时间,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能有效促进电动车辆的推广应用。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发电机安装在所述车辆的从动轮所在的车轴上,所述圆筒柱固定在所述车辆从动轮所在的车轴上、随所述从动轮所在的车轴一同转动,所述圆筒柱在所述从动轮所在的车轴的带动下对所述第一圆筒上的永磁体形成的磁场进行切割。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设有从动轮的电动车辆,优选将发电机安装在车辆从动轮所在的车轴上,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将设置发电机对电动车辆所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行车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发电机为两个以上,均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从动轮所在的车轴上,两个以上所述发电机均与所述超级电容相连。
多个发电机的设置,有效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电动车辆的运行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车轴上固定有扇形轮,所述扇形轮位于所述圆筒柱内侧。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轴上固定有扇形轮,车轴转动时,扇形轮会随之转动,从而在圆筒柱内产生风力,提高圆筒柱内、外空气流通速度,达到散热效果,进而大大提高了发电机的使用使命,设计十分巧妙。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圆筒柱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圆筒柱内侧和外侧的通气孔。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圆筒柱上设有连通圆筒柱内、外侧的通气孔,通气孔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圆筒柱内的空气流通速度,扇形轮转动时,使得圆筒柱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与外侧空气进行交换,使得磁场切割所产生的热量能尽快地通过热交换排出发电机外,进一步提高了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车辆的底盘上安装有固定座,所述第一圆筒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第二圆筒,所述第二圆筒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外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军,未经冯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56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